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28834  328842  328848  328852  328858  328860  328864  328870  328872  328878  328884  328888  328890  328894  328900  328902  328908  328912  328914  328918  328920  328924  328926  328928  328929  328930  328932  328933  328934  328936  328938  328942  328944  328948  328950  328954  328960  328962  328968  328972  328974  328978  328984  328990  328992  328998  329002  329004  329010  329014  329020  329028  447348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到今天,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结果。据此回答8-11题。

8.丝绸之路把几个文明世界联系起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是(   )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细君公主   D、金城公主

8.C [解析]细君公主于公元前106年远嫁乌孙,比昭君出塞早。

9.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深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白马寺是东汉政府都城建造的佛教寺院  ②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  ③魏晋以后,佛教建塔塑像风行各地,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④佛画是丰富的艺术和历史资料  ⑤佛寺景色清幽,

多为旅游胜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B[解析]考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10.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充当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是:(    )

A、开明士大夫   B、新式学堂   C、留学生   D、传教士

10.D[解析]注意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1.中国飞船神州六号上共装有56台各种发动机进行轨道控制,内燃发动机的发明和使用出现在:(   )

A、工场手工时期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D、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试题详情

加强制度建设,是隋唐、宋元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回答4-7题。

3.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开哥(伦布)麦(哲伦)”可推判此人是航海家,由此判断他为郑和。

4.“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制度始于:

A.汉魏      B.隋     C.唐     D.北宋

4.B[解析]根据材料判断此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他确立于隋。

5.唐朝政府将北魏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C.较好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C[解析]“庸”的确立,使农民在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6.把殿试作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使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6.C[解析]考查对科举制的掌握情况,这是北宋时科举制的特点。

7.元世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健全了统治机构。当时,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

A.宣政院   B.枢密院   C御史台   D.中书省

7.D[解析]宣政院统领宗教事物和管辖西藏地区;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试题详情

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的对外政策,其发展趋势是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据此回答1--3题。

1.两汉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加强了与下列哪些地区的交往

①中亚    ②西亚     ③东南亚    ④南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A[解析]结合课本地图可知,当时与东南亚没有往来。

2.下列哪幅图突出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盛况

2.D[解析]A体现了经济的发展,B中两个政权是虽然是政权之间的关系,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C是明朝时的对外关系。D项正确。

3.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市有这样一幅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是

A.玄奘    B.马可•波罗    C.郑和     D.成吉思汗

试题详情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失败原因有何共同之处?

试题详情

1、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北宋统治集团采取了什么措施?指出其结果以及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试题详情

2、关于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

(1)我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历史是在不断变革中(或“损益”旧的章法中)向前发展的,我国古代先后出现过许多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著名改革与变法。

(2)教材介绍的重要改革与变法先后有哪些?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先后有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西汉末期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3)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①按性质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一李埋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争当霸主--管仲改革;克服统治危机--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克服时代弊政、顺应统一趋势--后周世宗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维护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金世宗改革等。

③按结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败两大类型。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等效果显著;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虽成效不一。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

(4)我国古代改革的本质与规律有哪些?

任何变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根本不适应,这就必须对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根本的改革,具有革命性。改革的成功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而这类改革引发的斗争往往是新旧阶级间的斗争,异常残酷,常常伴随着流血冲突。

另一种是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需要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对统治政策进行局部的调整,具有改良性质。这种改革往往涉及到对封建国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利益进行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既得利益者--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对,容易失败。改革引发的斗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权益争斗,如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等。

(5)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如王莽力图改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遭到失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大获成功。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等。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等。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与困苦。

 

思考题:

试题详情

1、对王安石变法影响的认识:

(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时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良。

(2)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虽然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 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4)王安石变法不能真正缓和北宋封建统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而北宋封建统治的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和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试题详情

6、评价:①                                   

                        

基础网络

土地兼并
 
 
 
①原因:“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土地集中。

社会危机
 
 
②结果:阶级对立,“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改革
背景
 
冗官冗兵冗费
 
      ① “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农民反抗: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

外患:辽和西夏威胁。

改革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摆脱危机,统治集内部一些人提出变法主张。

开始
 
①1043年,宋仁宗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

庆历
新政
 
②范仲淹提出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仁宗大部采纳,施行新政。

内容
 
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其它:裁并州县,减轻摇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开始:1069年,宋仁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后以20%的利息偿还。

作用:既可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可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应服役而不愿服的,按贫富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理财
 
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地方水利,开垦荒地。

方田均税法
 
重新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赋,官僚、地主不例外。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变法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也增收。

措施
 
保甲法
 
              将农户编为保甲,保丁农闲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军事
 
作用:利于控制人民和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

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作用:口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
 
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进士科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考律令、断案。

整顿太学

 
教科书重编,内容为儒家经典: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

作用: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和育人才的地方。

一定程度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效果
 
①财政收入大增。

②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结果
 
③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原因
 
表面: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失败
 
关键: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废除。

评价:变法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点、难点、考点

试题详情

5、失败:①原因:A、                             

B、                              

      ②标志:                     

试题详情

4、成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