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6。(2007宁夏文综)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回答27~29题
25. (2007宁夏文综)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39。答案(60分):
(4)英国工业革命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
(5)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6)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7)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9)①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22.《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 年9 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立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回答23-24 题。 23.《 拿破仑法典》 阐述的原则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把启蒙思想的原则规定下来 B.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立法基础
C.推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确立 D.摧毁了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
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回答21-22 题。 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15.从图7 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
① 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 ② 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
③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④ 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A.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16.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17.1970年的一个冬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神色凝重地跪下了。这一举动的内涵表明德国 A.曾经占领波兰 B.深刻反省历史 C.实行非军事化 D.奉行和平外交
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曲折历程。回答18-20 题。 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14.1985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倡议制定“尤里卡计划”,呼吁西欧国家在光电子学等尖端领域展开合作,建立“科技欧洲”。提出该计划的目的是 A.推动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B.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支持
C.提升高科技领域竞争力 D.加速国际经济格局调整
和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追求。回答15-17题。
1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 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梢
40..(2007全国文综二)(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成下列问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5分)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5分)
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