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29203  329211  329217  329221  329227  329229  329233  329239  329241  329247  329253  329257  329259  329263  329269  329271  329277  329281  329283  329287  329289  329293  329295  329297  329298  329299  329301  329302  329303  329305  329307  329311  329313  329317  329319  329323  329329  329331  329337  329341  329343  329347  329353  329359  329361  329367  329371  329373  329379  329383  329389  329397  447348 

4.(2006年全国Ⅰ卷)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9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

答案要点:

(1)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2)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试题详情

3.(2006年上海)1860年,英法联军从中国了东晋《女史图》本,该本现藏于近代最早建立的国家博物馆,并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这个博物馆是:

A、亚力山大里博学院 B、大英博物馆 C、卢浮宫 D、大都会博物馆

试题详情

2.(04全国一21)沙俄借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改订条约》

试题详情

1.(01上海12)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A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B 《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C 《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D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试题详情

27.(16分)

   (1)“以德治国”(1分)。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3分)。

   (2)抽鸦片的国家(1分)。

   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4分)。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2分)。

   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2分)。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3分):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试题详情

11.(05上海历史34)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13分)

(1)试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8分)

答: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类,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2)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5分)

答:郑和:展示民朝的强大和富有,换取奇珍异宝;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西洋”各国来朝。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了解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认识到中国科科技的落后,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是:从展示大国的强大和富有,到认识落后、开始学习西方,谋求民族自强。

试题详情

10.(05天津37)(28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2分)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答: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3分)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7分)

答: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

试题详情

9.(08广东单)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试题详情

8.(08江苏单)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