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四)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1.(华中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这里赞赏的是 D
A.秦朝军功授爵制 B.汉代察举制
C.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D.隋唐科举制
2.(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武则天用人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 D
①对有才能的庶人破格录用 ②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③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④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官员产生的主要形式,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①任免制 ②世袭制 ③文官考试制 ④察举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4.(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隋唐有兵制,可使“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其制应为 A
A.府兵制 B.征兵制 C.募兵制 D.养兵制
5.(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唐在年龄规定方面的这种变化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A
A.轻徭薄赋,存百姓,政在得民 B.大兴文教,延长初等教育年限
C.尊老爱幼,以稳定扩大统治基础 D.合理选才,以确保干部年富力强
6.(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B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7.(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C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下列与之有关的措施是 B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②实物租和劳役租相结合
③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状况下的赋税方式 ④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10.(广东省四校联考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11.(浙江省金华十校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唐朝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类似王、谢这些世家大族的没落,与下列制度的实行有直接关系的是 D
A.三省六部制 B.均田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度
12.(四川省南充高中2009届高三七次周练)据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为四千六百多万;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人口为一千二百多万;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为近五千一百万。”对这组统计数据分析不当的是 C
A.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战乱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B.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唐太宗反复强调爱护百姓
C.唐初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促使人口逐渐增加
D.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超过了隋朝
13.(安徽省六校2009届高三下期一次联考文综)某校高三文科班王同学为了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的理解和记忆,直观地反映了秦汉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绘制了四幅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图表,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是 C
皇 帝 |
|
皇 帝 |
|
皇 帝 |
|
皇 帝 |
||||||||
太尉 |
丞相 |
御史大夫 |
枢密使 |
参知政事 |
三司使 |
门下省 |
中书省 |
尚书省 |
枢密院 |
中书省 |
宣政院 |
|||
A B C D
(三)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未列入考纲)
(一)第一节:短暂的隋朝
1.(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试题)秦朝与隋朝的相同点不包括 D
A.结合分裂,实现统一 B.存在时间不足半个世纪
C.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D.北方民族的骚扰构成威胁
2.(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试题)关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与结果,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C
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C.为巩固统治而开,但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
D.为巩固统治而开,但成为隋亡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6分)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文化因素对世界文明进程有何影响?(2分)
答案要点:
(1)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2分)(任意两点得2分)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引导;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6分)
(2)信息:山水画成为独立的蕊种(或注重意境);风俗画开始出现。(2分) 社会风貌: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2分)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文化普及。(2分)
(3)影响: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和外贸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传播;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2分)
2.(北京四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辽太祖接受汉人谋士韩延徽的意见,对待逃避战火北投契丹的汉人“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辽太祖“问诸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整理自《辽史》
材料二 翦伯赞有诗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材料三 (贞观四年)颉利之亡,其下……来降者尚十余万,诏议所宜。咸言:“……请悉籍降俘,内兖(山东南部)、豫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齐人,是中国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 中书令温彦博曰:“如汉建武时,置降匈奴留五原塞,全其部落,以为扞蔽,不革其俗,因而抚之,实空虚之地,且示无所猜。若内兖豫,则乖本性,非函育之道。”……帝主彦博语。
--《新唐书•突厥传》
请回答:
(1)少数民族的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请用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各一例,说明这一结论。(4分)
(2)材料一反映了契丹(辽)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3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官分南北”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2分)
(3)请在上述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任选其一,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对(你所选择的)材料中的观点做一简要点评。(5分)
答案要点:
(1)秦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促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北朝民歌慷慨激昂,如《敕勒歌》《木兰辞》等,丰富了中华文学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答任意一点得2分)
(2)用汉人、尊孔子(重儒学)、蕃汉分治。(3分)原因: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2分)
(3)材料二:汉:昭君出塞。(1分)作者认为汉匈两族和亲的积极作用远胜于战争。(1分)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昭君出塞,实现汉匈阶段性和平的前提条件,不应简单否定。(2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里,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主流。(1分)
材料三:(1分)唐:在如何对待突厥降众的争论中,唐太宗支持以开明政策对待东突厥(“全其部落,不革其俗”)(1分)
材料中的观点一为国家应该强力迁移、改造少数民族以促进融合;观点二为国家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融合。(2分)民族融合应是一种建基于各民族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自然融合,观点二正确。(2分)
(八)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福建省莆田四中2008届高三4月月考)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原因在于: B
A.孔子和孟子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牢固 B.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C.中华民族具有仁慈善良的美德 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2.(福建省莆田四中2008届高三4月月考)《资治通鉴》与《史记》记载相重合的历史时期是: C
A.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B.从战国到五代时期
C.从战国到汉武帝时期 D.从汉武帝到宋神宗时期
3.(浙江省舟山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的是 B
A.胭脂盒和胭脂瓶 B.珐琅瓷瓶 C.瓷器碎片 D.铜纸
4.(浙江省舟山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右图是2008年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设立的标志“华夏苍穹”,雕塑最上部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仪器--司南。下列对司南以及实用指南针的解释正确的有 D
①司南最早发明于商代 ②司南是利用人造磁石制成的
③司南为以后中国发明实用指南针奠定了基础
④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山东省潍坊市普高2009届高三上期阶段评估)《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它反映了 D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绵纺织技术的推广 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6.(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B
A.指南针 B.印刷术 C.甲骨文 D.儒家学说
7.(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史书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比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上述材料说明 B
A.宋词流行范围限于学者间 B.宋词创作风格有明显区别
C.苏东坡的词广受社会喜爱 D.柳永的词逊色于苏东坡
8.(安徽省合肥八中2009届高三三次月考)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现有如下名句: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②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⑤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
请按照上述所体现的文学体裁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A.④③①⑤② B.③①④⑤② C.④⑤①③② D.①②③④⑤
9.(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综合测试三)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B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10.(江西省新余一中2009届高三二次模拟)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是 C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11.(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下列表述准确说明图1场景古代科技成就内涵的是
D
A.中国最早发明了造纸术
B.隋朝时雕版印刷印品精良
C.八世纪时印刷术已传遍世界
D.活字印刷术是划时代的重大发明
12.(湖北省黄冈市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其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主要描写的是 C
A.古战场景色 B.农村风光 C.爱国志士形象 D.市民的生活面貌
(七)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未列入考纲)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