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29712  329720  329726  329730  329736  329738  329742  329748  329750  329756  329762  329766  329768  329772  329778  329780  329786  329790  329792  329796  329798  329802  329804  329806  329807  329808  329810  329811  329812  329814  329816  329820  329822  329826  329828  329832  329838  329840  329846  329850  329852  329856  329862  329868  329870  329876  329880  329882  329888  329892  329898  329906  447348 

(七)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重庆市云阳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周练三)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通过陆路和海路均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半岛。以下技术或物品属于唐朝时开始传入朝鲜半岛的是  B

A.漆器    B.茶种   C.活字印刷术   D.铁制生产工具

2.(北京市西城区2009届高三抽样测试)被西方汉学家称为唐朝的“微型翻版”的两个国家是   B

A.新罗、天竺   B.新罗、日本   C.天竺、波斯   D.斯、日本

3.(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2005年8月24日,一方由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征集的遣唐使墓志在日本东京展出,墓志石碑刻有“國號日本”字样,底座上则有开元年号。这方墓志      D

A.证实了日本曾是唐的属国        B.体现了日本文明从属华夏文明

C.说明了“日本”国号为唐皇帝所赐   D.反映了唐朝时中日的友好交往

4.(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四次月考)“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漾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D

A.张骞通西域            B.唐僧义净西游天竺研究佛学

C.郑和七下西洋       D.唐僧鉴真东渡日本

试题详情

(六)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山东省潍坊市普高2009届高三上期阶段评估)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遍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行业的发达           D.古代畜牧业的发达

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唐朝出现了大量以反映战火频繁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从“丈夫誓许国”(杜甫《前出塞》)和“归来报天子”(王维《从军行》)以及“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中异姓王”(岑参《九曲词》)中,可以看出他们   D

A.将爱国与忠君相互混淆               B.投笔从戎以期加爵封侯

C.仇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D.既报国忠君又追逐功名

试题详情

(五)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1.(重庆市云阳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周练三)以下能反映出唐朝手工业发展的是  A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C.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D.百家千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2.(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贞观)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A

A.贞观年间农业发展,粮食价格下降   B.唐初商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C.贞观政府实行抑制工商的政策     D.丝绸大量外卖,国内市场紧缺

3.(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比较和识别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一 敦煌壁画中的犁      图二 18世纪晚期欧洲的新式犁

A.图一犁名曲辕犁,早在中国汉代就已应用

B.曲辕犁至少比欧洲同类工具早产生一千多年

C.我国古代农具和耕作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D.图二表明“蒸汽时代”欧洲农业革新滞后于同时代工业

4.(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史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聚集),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但在唐朝前期它  C

A.作为商业区,受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  B.作为商业区,繁华程度远逊于东西两市

C.属于住宅区,不允许从事商业活动  

D.属于住宅区,商业只为日常生活服务

5.(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09届三次月考)观察右图的唐朝胡装女俑,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C

①先进的陶瓷工艺水平      

②西方宗教传入中国 

③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      

④唐文化的兼容并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试题)右图为隋唐时期我国手工业分布图,唐代海船的制造中心是  B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7.(江苏省启东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了  B

A.唐代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唐朝农业衰退,百姓生活困苦   D.农民弃农经商

8.(四川省江安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三次月考)武则天的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的石榴裙是指古代妇女穿着的绣有石榴的裙子,取石榴多子的寓意。这种裙子在中原地区的出现不早于  B

A.秦朝            B.西汉         C.魏晋        D.唐朝

9.(四川省江安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三次月考)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中的床其实并非今天的卧具而是今天的椅子的前身,它的出现是中国人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这种变化   A

A.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B.说明隋唐时期我国人民的起居方式已经定型

C.是人民的思想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关

10.(湖北省黄冈市蕲春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四次测试)《大唐六典》记载:“凡水有灌溉者,碾铠不得与其争利;……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乃毕。若秋夏霖潦泛滥冲坏者,则不待时而修葺。……每岁府县差官一人以督察之;岁终,录考功以为考课。”上述材料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C

①唐朝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并将其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依据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  ③唐政府重视减轻农民负担  ④唐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四次月考)下列关于隋唐社会生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①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风气兼容并蓄,较为开放;②女装袒胸窄袖;③健舞、软舞风行一时;④发明了馒头;⑤南方流行穿屐,北方多兴穿靴;⑥胡饼是主食,室内家具大变革,盛行骑乘之风;⑦文娱活动有打马球、竞渡、荡秋千、斗花草等。

A.①②③⑥⑦   B.①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⑤⑥⑦

12.(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四次模拟文综)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提供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    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   D.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

试题详情

(四)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1.(华中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这里赞赏的是   D

A.秦朝军功授爵制                     B.汉代察举制

C.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D.隋唐科举制

2.(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武则天用人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  D

①对有才能的庶人破格录用           ②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③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④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官员产生的主要形式,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①任免制     ②世袭制      ③文官考试制    ④察举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4.(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隋唐有兵制,可使“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其制应为  A

A.府兵制      B.征兵制       C.募兵制    D.养兵制

5.(山西省太原五中2009届高三10月月考)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唐在年龄规定方面的这种变化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A

A.轻徭薄赋,存百姓,政在得民       B.大兴文教,延长初等教育年限

C.尊老爱幼,以稳定扩大统治基础      D.合理选才,以确保干部年富力强

6.(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B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7.(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C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下列与之有关的措施是  B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②实物租和劳役租相结合

③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状况下的赋税方式   ④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10.(广东省四校联考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11.(浙江省金华十校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唐朝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类似王、谢这些世家大族的没落,与下列制度的实行有直接关系的是   D

A.三省六部制    B.均田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度

12.(四川省南充高中2009届高三七次周练)据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为四千六百多万;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人口为一千二百多万;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为近五千一百万。”对这组统计数据分析不当的是  C

A.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战乱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B.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唐太宗反复强调爱护百姓

C.唐初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促使人口逐渐增加

D.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超过了隋朝

13.(安徽省六校2009届高三下期一次联考文综)某校高三文科班王同学为了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的理解和记忆,直观地反映了秦汉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绘制了四幅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图表,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是   C

皇  帝
 
皇  帝
 
皇  帝
 
皇  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枢密使
参知政事
三司使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枢密院
中书省
宣政院

     A          B          C           D

试题详情

(三)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未列入考纲)

试题详情

(一)第一节:短暂的隋朝

1.(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试题)秦朝与隋朝的相同点不包括    D

A.结合分裂,实现统一     B.存在时间不足半个世纪

C.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D.北方民族的骚扰构成威胁

2.(山西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试题)关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与结果,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C

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C.为巩固统治而开,但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

D.为巩固统治而开,但成为隋亡的根本原因

试题详情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6分)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文化因素对世界文明进程有何影响?(2分)

答案要点:

(1)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2分)(任意两点得2分)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引导;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6分)

(2)信息:山水画成为独立的蕊种(或注重意境);风俗画开始出现。(2分) 社会风貌: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2分)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文化普及。(2分)

(3)影响: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和外贸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传播;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2分)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 提供!

试题详情

2.(北京四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辽太祖接受汉人谋士韩延徽的意见,对待逃避战火北投契丹的汉人“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辽太祖“问诸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整理自《辽史》

 材料二  翦伯赞有诗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材料三  (贞观四年)颉利之亡,其下……来降者尚十余万,诏议所宜。咸言:“……请悉籍降俘,内兖(山东南部)、豫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齐人,是中国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 中书令温彦博曰:“如汉建武时,置降匈奴留五原塞,全其部落,以为扞蔽,不革其俗,因而抚之,实空虚之地,且示无所猜。若内兖豫,则乖本性,非函育之道。”……帝主彦博语。

               --《新唐书•突厥传》

请回答:

(1)少数民族的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请用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各一例,说明这一结论。(4分)

(2)材料一反映了契丹(辽)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3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官分南北”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2分)

(3)请在上述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任选其一,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对(你所选择的)材料中的观点做一简要点评。(5分)

答案要点:

(1)秦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促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北朝民歌慷慨激昂,如《敕勒歌》《木兰辞》等,丰富了中华文学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答任意一点得2分)

(2)用汉人、尊孔子(重儒学)、蕃汉分治。(3分)原因: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2分)

(3)材料二:汉:昭君出塞。(1分)作者认为汉匈两族和亲的积极作用远胜于战争。(1分)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昭君出塞,实现汉匈阶段性和平的前提条件,不应简单否定。(2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里,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主流。(1分)

材料三:(1分)唐:在如何对待突厥降众的争论中,唐太宗支持以开明政策对待东突厥(“全其部落,不革其俗”)(1分)

材料中的观点一为国家应该强力迁移、改造少数民族以促进融合;观点二为国家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融合。(2分)民族融合应是一种建基于各民族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自然融合,观点二正确。(2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