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0294  330302  330308  330312  330318  330320  330324  330330  330332  330338  330344  330348  330350  330354  330360  330362  330368  330372  330374  330378  330380  330384  330386  330388  330389  330390  330392  330393  330394  330396  330398  330402  330404  330408  330410  330414  330420  330422  330428  330432  330434  330438  330444  330450  330452  330458  330462  330464  330470  330474  330480  330488  447348 

8.《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东汉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埋亲儿,却因此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人性的压抑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人性善良的曲解

D.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试题详情

7.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主张效仿古法,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他的主张在当时(  )

A.符合统一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B.借鉴了西周的经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实施后造成地方势力增长,产生王国问题

D.引来杀身之祸,秦朝思想文化专制的加强

试题详情

6.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试题详情

5.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农夫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试题详情

4.史学家钱穆认为“新军国”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共同后果,“新军国”的主要特点是(  )

A.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B.确立土地私有,发展封建经济

C.加强军事力量,推行“尊王攘夷”    D.新旧制度交替,促进富国强兵

试题详情

3.《诗经·大雅》记述分封制“大邦维屏”,主要反映了(  )

A.西周王室对大诸侯国实行的是直接统治    B.大诸侯国在维护西周统治上有重要作用

C.大诸侯国实力的发展导致了王室的衰微    D.分封制导致了大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试题详情

2.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移转”应是指政治中心(  )

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           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 

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           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

试题详情

1.我国古代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其中“四更”与时钟的对应是(  )

A.21点-23点        B.23点-1点         C.1点-3点          D.3点-5点

试题详情

67. A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期间,中国历史的主要特征就是争取和平

民主、和平建国。期间发生了“重庆谈判”,故只有A项是符合题意。B项发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C项发生在全面内战爆发后。D项发生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材料处理能力。

试题详情

66.B  注意这支军队的战斗位置,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新四军。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及理解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