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0392  330400  330406  330410  330416  330418  330422  330428  330430  330436  330442  330446  330448  330452  330458  330460  330466  330470  330472  330476  330478  330482  330484  330486  330487  330488  330490  330491  330492  330494  330496  330500  330502  330506  330508  330512  330518  330520  330526  330530  330532  330536  330542  330548  330550  330556  330560  330562  330568  330572  330578  330586  447348 

2、数学:首创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割圆术使圆周率计算领先世界一千年

试题详情

1、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的巨大进步

试题详情

8.(08江苏单科)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政府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命题规律]

  随着新课程高考的逐步开展,对本专题的内容的考查从命题角度和形式上看,直接考查科技成果和文学艺术成就的题型仍会占一定的比重,而结合社会背景分析科技成果和欣赏文艺作品是重要的考查方式。

[突破方法]

  本单元是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其内容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复习过程中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成果。运用图表法、结构法、比较法等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建立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梳理]

试题详情

7.(08广东单科)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试题详情

5.(08广东文科基础)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08上海)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试题详情

4.(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试题详情

3.  (2008上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试题详情

2.(08广东单科)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此资料来自中学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试题详情

1.(08北京文综)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试题详情

5.“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影响

(1)“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指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影响: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难点突破]

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我国自战国以降,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

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到了清代,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涨,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摊丁人亩”、“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

[高考链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