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战国时期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试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比较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14分)
①政治: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基础;七雄争战,人民厌恶战乱,渴望统一。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阻碍社会进步;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
②经济: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铁农具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冶铁、煮盐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中原市场形成和封建城市兴起,反映了商业的兴盛。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
③思想:战国时期出现墨、儒、道、法等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3分)
11.(共15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1分)
(2)两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4分)
(3)北宋时期该制度又有何新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3分)
(4)明朝初年政府是怎样实行监察制度和整饬吏治的?其作用如何?(3分)
(5)综观上述制度的演变,你认为有何特点与作用?(4分)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1分)
(2)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分)
(3)北宋在地方各州设立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原因:唐朝后期以来潘镇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统治者为防止重蹈覆辙采取这-措施。影响:使知州和通判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4)明朝初年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还制定《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对官员的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其作用在于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3分)
(5)特点: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的程度越来越严密。(2分)
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2分)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时期,其中人本思想(重视人、肯定人的权利、价值)就是春秋战国文化的闪亮明珠。根据所学知识,就主要思想家在治国方略、人际关系、教育、用人方面的人本主张各举一例(4分),并分析产生人本思想的历史背景。(6分)
主张: 1.治国方略:如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税。墨子主张“非攻”,韩非“以法为本”。)2.人际关系: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3.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4.用人:墨子尚贤。(评分说明:治国方略、人际关系、教育、用人等各举例1即可,4分。)
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2.社会大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和新兴地主为维护其统治都需争取民众支持。3.人民反抗斗争也使统治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4.频繁的争霸战争也突出了民众的作用。5.小生产者反对战争,渴望安定。(评分说明:任答3点,其它言之成理的亦可,6分。)
9.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2分)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3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1分)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3分)
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1分)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2分)
8.概述隋唐和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共同原因。
情况: 隋唐时期: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固定的交易时间,政府管理和商业设施完备(2分)。长安、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2分)。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有很大发展,扬州和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1分)。扬州是当时江南物产主要集散地,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最,扬为首”的说法(1分)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广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2分)。全国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则是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物产(2分)。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1分)②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频繁(1分)③政府推行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1分)
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但是我们的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教材评价上述观点。
理由:①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在江南、广东少数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②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妇织”,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国内外市场条件不具备;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资金不足。③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④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如果答出早期雇佣工人和早期的资本家尚未完成形成阶级也可以)(12分)
评价:材料中的观点夸大占很少数的先进经济因素;用局部先进地区、行业、部门来代替全国;用片面的、非主流的情况,掩盖了整体的、主流的情况。所以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2分)
6、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10分)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4分)
政治:①各国先后变法: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4分)
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重要标志。(4分)
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2分)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2分)
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封建化进程加快(4分)
5.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1)主张:儒:“仁政”。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墨: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法: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胜于古代;实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4分)
(2)原因: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儒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赞成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反对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墨家: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反对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奢侈与残暴行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4分)②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儒家;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主张体恤民力.实行仁政;法家:无视民力,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墨家:同情人民,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4分)
(3)产生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仁政”成为汉、唐初期统治者施政的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为秦始皇采用,成为建立封建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汉、唐统治者所采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墨家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热爱科学、礼让谦恭的传统美德。(4分)
4.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黄宗羲却认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治人。”这两位思想家论述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4分)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不同认识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各自的影响。(10分)
不同:管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让臣民遵守,核心观点是建立君主专制。黄认为封建国家的法律是君主“一家之法”,应当先有“天下之法”,核心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4分) 必然性及影响: ①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管仲的观点适应了建立新的政治权威的需要。管仲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完成局部统一;他的思想成为后来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对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和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都有重要影响。(5分) ②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他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5分)
3、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 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试从经济和思想方面概括其主要特征,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例如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出现了手工工场,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思想方面: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例如李贽指责儒家经曲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指出君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还要“趋时更新”。 文学作品:《红楼梦》《西游记》中的反封建思想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