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0459  330467  330473  330477  330483  330485  330489  330495  330497  330503  330509  330513  330515  330519  330525  330527  330533  330537  330539  330543  330545  330549  330551  330553  330554  330555  330557  330558  330559  330561  330563  330567  330569  330573  330575  330579  330585  330587  330593  330597  330599  330603  330609  330615  330617  330623  330627  330629  330635  330639  330645  330653  447348 

9.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主要有哪几方面?概述中共在“十三大”之前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如何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搞好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分)

举措:进行了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并为一些历史冤案平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又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如何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1分)

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分)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分)

③如何正确调整外交政策,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以便实行对外开放。(1分)

举措: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外交途径,以和平方式先后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2分)

试题详情

8.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作出了哪些论断?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作出各个论断的原因。

论断一: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分)原因: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基本结束。(2分)

论断二: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2分)原因:反右派斗争在全国展开,党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又加国际局势一度趋于紧张,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也过于严重。(2分)

论断三:“文革”结束后,党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分)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文革”结束后,展开真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试题详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关于政权建设的主张有哪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政权与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的政权相比(从代表阶级、革命任务、土地政策等方面)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16分)

主张: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专;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攻;③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昆主联合政府的主张,④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主张。(8分) 

重要变化:①由代表工农阶级转变为代表抗日的务阶层;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政策变为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农民交租交息政策。(6分) 

变化原因: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逐步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从民族大义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2分)

试题详情

6、近代史上,民主革命先行者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分别提出了哪些政治民主化的主张,(6分)概括他们三人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原因。(8分)

 (1)主张:①洪仁玕:主张设立新闻官、投票;提倡以法治国。(2分)②康有为: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君主专制;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③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原因:①在西方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之际,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2分)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2分)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④“西学东渐”的影响。(2分)

试题详情

5.概况指出1960-1962年与1978年,中国共产党两次纠正自身错误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两次纠错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10分)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措施: 第一次:1960年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4分)第二次: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分)

结果:第一次:根本指导思想没有变,致使“左”倾错误发展,导致“文革”。 第二次:彻底改变指导思想,清除了“左”倾错误及根源,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分)

   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事业胜利的保障。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经济建设是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分)

试题详情

4.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4分)相持阶段到来后,针对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怎样的对策?(8分)结合史实说明结果如何。(2分)

(1)实践:积极改编军队,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理论: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中国抗战前途。 

(2)对策:针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发动百团大战;针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提出“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针对国民政府制造皖南事变,在政治上坚决反击,在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针对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采取“三三制”、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措施巩固根据地。 

(3)结果: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试题详情

3.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怎样?(3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各自结果如何?(8分)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3分)

(1)举三民主义的大旗,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失败。(3分)

(2)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举行大城市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失败。(2分)“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分)

②建国后走“俄国人的路”指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果在建国初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后来严重滞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分)“走中国自己的路”指经过不断探索,最后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果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工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2分)

③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3分)

试题详情

2. 20世纪40-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曾面临三次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中共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12分) 从克服这些困难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40年代初出现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1分)措施: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大生产运动。(3分)

5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猛涨、市场混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的困难。(1分)措施: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经,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进行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削减国家机构经费。(3分)

60年代初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严重下滑的困难。(1分)措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3分)

启示: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能克服困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经济建设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按经济规律办事。(4分)

试题详情

1.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得失如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又是如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你怎样评价这种渐进式的改革?

(1)变化及得失:建国初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1953-1956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严重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6分)

(2)改革:①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③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6分)

(3)评价:这种渐进式的改革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应充分肯定。(2分)

试题详情

13.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结合史实说明隋唐对魏晋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各有何作用?(15分)

① 隋文帝综合汉魏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和皇权,为历朝沿用。(3分)

②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前期统治者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度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4分)

③ 隋文帝沿袭府兵制,但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给田地,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加强关中防守力量;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兵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军队,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4分)

④ 隋朝沿袭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唐朝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税费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4分)

               问答题精选(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