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简述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在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14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已经不仅仅以欧洲为核心。(2分)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遭受沉重打击和削弱,美国的实力得到加强,美国 企图攫取世界领导权。英国和法国控制了国际联盟,西欧尚能与美国抗衡。(2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很长时间内,西欧只能听命于美国。(2分)
原因: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在美苏势力均势的基础之上,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3分)
(3)20世纪60、70年代,改变了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西欧成为促进国际关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分)
原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上超过美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强,欧洲共同体成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3分)
6.概括指出二战前夕有哪些阻止世界大战爆发的有利因素?结果为什么没有能够阻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7分)二战后至今,又存在哪些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危险因素?最终又为什么能够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中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6分)
有利因素:苏联及各国共产党反对法西斯侵略;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相结合,特别是中国、朝鲜、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3分)
原因: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各国反法西斯斗争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法西斯所在国的人民革命力量,未能充分发动组织起来进行反战斗争;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侵略势力嚣张,并采取欺骗世界舆论、闪电战、各国击破等手段取得战争初期胜利,进而扩大战争。(4分)
危险因素:美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霸斗争,相互争夺,展开军备竞赛,有时直接对抗。如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某些局部战争、地区战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如朝鲜战争;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扩张,先后发生四十多次战争。如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内战。(2分)
原因:世界人民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倍加珍惜和平,各国反战力量很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美苏争霸在核威慑条件下,核大国谁也不敢动用原子弹,形成相互遏制。(2分)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不能重演;所有国家应以和平共处原则发展外交关系;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各国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发展。(2分)
5. 简述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主要条件?(4分)并指出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以及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主要条件:西欧各国原有经济技术基础雄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科技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西欧国家大力发展高新科技;社会稳定,国际环境良好;美国马歇尔计划提供了大力援助。
主要目的: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资本、人力、商品、技术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并在与美国、日本竞争中取得优势。(3分)
影响:欧共体成立后,70年代以来,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不愿意像过去那样受美国控制,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与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指出20世纪60年代,促进新加坡、韩国发展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和各自的不利因素,并综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成就。 (14分)
有利的国际环境:①战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③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3分)
不利因素:①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资源匮乏、市场狭小(2分)②韩国:朝鲜战争破坏严重,南北仍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2分)
共同原因:①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5分)
成就: 到80年代,两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2分)
3.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如何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的?在两极格局下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基本矛盾及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美苏矛盾(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美苏争霸愈演愈烈,拖垮了苏联经济,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12分)
原因: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战争狂人受到应有的惩罚;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和平;联合国对抑制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世界的兴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4分)
2.分析二战后欧洲和亚洲(除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不同特点:经济发展基础不同:西欧基础好,起点高;亚洲国家大多在二战后实现民族独立,长期受到西方控制和掠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5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普遍较快;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如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末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亚洲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密集型产业,或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发展石油产业;西欧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经济发展科技含量高。
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不同:西欧国家利用马歇尔经济援助,亚洲国家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
经济发展影响不同:西欧经济发展冲击美国霸主地位,亚洲经济发展增强第三世界力量。
启示: ①经济基础不同的国家可以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本国经济; ②加强对外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③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1.二战结束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什么机遇?(4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与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不同状况与结局?(8分)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教训?(2分)
面临的机遇: 二战后,世界局势趋于稳定;亚洲各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4分)
不同状况和结局: 60年代起,韩国、新加坡把握机遇,先是引进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后适时调整经济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到七八十年代,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并实现了工业化。(5分)
中国经济发展由于受左倾错误以及十年文革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倒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3分)
历史教训:只有利用一切机遇发展经济,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并实行开放政策,才能增强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2分)
14. 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哪三条经济建设路线?每一条路线制定的主要背景、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⑴.三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⑵.背景、核心内容、结果: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 背景: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定该路线。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形势,中共制定该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此路线; 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结果: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⑶.原则: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变革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13.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面临那些任务?中共采取哪些措施?
历史条件:⑴.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⑵.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⑶.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⑷.全国人民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⑸.新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任务: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这三大任务,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
措施:⑴.政治上:
①.召开新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②.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统一; ③.进行抗美援朝。使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④.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⑤.展开镇反运动。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使我国社会秩序得到安定; ⑥.开展“三五反”运动。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打退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进攻,在工商业中进行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 ⑵.经济上: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全国物价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人民信任;统一财经,将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初步确立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③.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农村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阶级领导地位,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⑶.外交上: 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②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同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国际事务;(如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国在外交上孤立中国的政策。
12.隋唐、明清(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有何异同?(6分)农业发展的相同条件有哪些?(3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哪些问题值得今天引以为鉴?(2分)
特点:相同点:①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2分)不同点: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的兴修和工具的改进,南方开始成为经济重心;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作物种类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更加稳固。(4分)
相同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③农业生产技术提高。(3分)
问题:①开发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②人口的过度增长影响经济的发展。(2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