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背景:A、明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B、胡惟庸案。(当时丞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被诛杀)
经过:A、明太祖时(1380年)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标志着君权取得对相权的彻底胜利。)
B、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承秦制,地方继承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国二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演变:A、西汉武帝时,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B、魏晋南北朝时,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C、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3)唐朝三省六部制
A、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B、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C、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D、门下省设政事堂,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4)元朝的行省制度
A、内容:元代确定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制度。
B、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
背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经过: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皇帝制度
A、由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B、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天下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中央官制
A、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B、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军事。
C、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如廷尉,管理刑狱、司法;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4)郡县制
A、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含义:郡: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皇帝任命。
C、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标志,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D、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结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B、总结: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专题纵横: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
西周分封制 |
秦朝郡县制 |
实行条件 |
与宗法制相联 |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
传承制度 |
世袭 |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
官吏权力 |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
与中央关系 |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
官员职责范围 |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
历史作用 |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定都于镐京(今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2)分封制
A、内容: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B、评价:起初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造成国家分裂割据。
(3)宗法制
A、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实质是按宗法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最终以维护王权的稳定。
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C、特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D、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专题纵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
分 封 制 |
宗 法 制 |
|
不同点 |
含义 |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 |
目的 |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
|
特点 |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
|
作用 |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 |
|
关系 |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
29.观点:“民贵君轻”、仁政;兼爱、非攻、尚贤(2分).
唐朝:唐太宗强调“存百姓”思想(2分);实行科举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或答任贤纳谏)(2分);唐太宗多次减免租税(2分);实行均田制,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2分);实行租庸调制(或答以庸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服役负担,保证了农时(2分)。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2分)。
28.现象:南朝时佛教盛行。(2分)
原因:①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百姓找到了精神解脱之路,具有很大的欺骗性。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容易接受宗教信仰。③佛教的宣扬也迎合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统治者大力提倡。(6分)
影响: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消磨人民斗争,使人民安于现状。②佛教政治、经济势力很大,,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加重农民负担。③统治者崇佛,政治黑暗。④佛教宣扬神不灭,范缜写《神灭论》揭露佛教的欺骗,使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获得重大发展。⑤佛教在建筑、雕刻、艺术、文学和科技方面独有一定影响,如石窟艺术。(5分)
27.答案要点:①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答案要点:②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答案要点: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6.(1)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1)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25.(1)包括:皇帝和三公大臣。(2分)
(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2分)
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时代背景。(2分)
(3)实质: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2分) 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1分)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2分)
认识:我国封建制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至高无上。但唐朝初期,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这是由于唐初统治者的开明形成的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3分)
24.①变化: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贫富分化不严重。东晋南朝江南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开垦出来,物资交换发展,贫富分化加剧。(6分) ②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战争较少;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4分) ③影响:促进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改变了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加快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