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五四运动:
1.原因:⑴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这是根本原因;⑵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直接导火索;(3)民族危机的加深;(4)十月革命的影响;(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经过:6月初以前五四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其斗争的口号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务”、“拒绝和约签字”等。6月初以后,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开始成为运动主力。6月5日上海六七万工人的罢工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由此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
3、初步结果:北洋政府最后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三个卖国贼职务,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影响:
⑴五四运动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⑵运动中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1、历史意义: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E、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结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 局限性: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专题纵横11: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异同
中国近代爆发的两次革命斗争,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政府,但是由于时代特征、阶级特点、政治局势等因素的差异,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
1.相同点:
⑴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⑵都制定了革命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⑶都采取了武装斗争、暴力等革命的斗争方式;⑷都在南京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⑸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不同点:
⑴领导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
⑵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发生于民主革命时期,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旧式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⑶斗争的结果: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打击了封建王朝,但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则消灭了君主专制制度。
例:(2008青岛市调研)《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解答] B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用形象的文学语言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地方阶级(林则徐)、农民阶级(洪秀全)、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三个阶级四个派别的杰出代表的活动;而A项过于绝对;C项中的地方阶级(林则徐)、农民阶级(洪秀全)没有起到这一作用;而D项中四者的共同的斗争对象是外国侵略者,而其中的洪秀全与孙中山又明确把矛头指向封建的清政府。故选B项。
[思路拓展]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考点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直接目的: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统治,根本目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于1912年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⑴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⑵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⑶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⑷国民有人身等自由;⑸民国实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为防止总统独裁,约法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中多数党产生。
3.评价:⑴性质: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⑵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一)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国民国成立
1. 同盟会成立
⑴1905年在日本东京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同盟会成立大会在东京召开。⑵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⑶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⑷同盟会机关刊物为《民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⑸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④成立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
⑴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与同盟会保持联系,策划发动武昌起义。⑵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率领起义士兵鸣枪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所,武昌起义爆发。12日,武汉三镇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3.中华民国成立: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他宣告中华民国成立;⑵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确立的前提:德意志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德国还处于 四分五裂 状态,严重阻碍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统一的核心力量: 普鲁士 邦国实力强大。
(3)核心人物:铁血宰相 俾斯麦 。
(4)统一方式:通过 三次王朝 战争。
(5)统一时间: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德意志帝国。
2、确立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内容
①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 政体。②皇帝权力:皇帝掌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③宰相权力:宰相主持 内阁 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 皇帝 负责。④议会权力:议会是 立法 机构,由 联邦议会 和 帝国议会 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掌握实权。帝国议由会成年男子组成,实力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 联邦议会 和 皇帝 的批准才能生效;⑤国家体制结构:是一个 联邦制 国家。
(2)宪法的特点: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3)宪法的影响:①进步性: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有利于德国 资本主义 的迅速发展,使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②局限性: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保守、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 专制主义 和 军国主义 的封建传统残余。
专题纵横4: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不同点:(1)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英国的元首国王,只是虚位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不掌握实权。而德意志帝国的元首是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拥有实权。(2)议会的地位不同:英国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限制王权,监督内阁,首相及其内阁须向议会负责;而德意志帝国议会由皇帝主宰,仅有立法权,且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3)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和地位不同:英国政府首脑是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其权力很大,握有行政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德意志帝国政府首脑虽是宰相,但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总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较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实质上是一种不彻底的、不完善的代议制。
专题纵横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但总统权力较为突出,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3)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议会掌握立法权。
(4)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专题纵横6: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
1、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异:(1)英国议会:①从结构上看:由英王、上议院、下议院三部分组成。②从职权上看:英国上议院有两种职权:立法权和司法权;英国下议院的职权主要有三种: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③从内部组织上看:上院设议长一人,由大法官兼任;下院设四种组织机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议会党团和服务性的行政机构。下院由组成内阁的本党议员构成。
(2)美国议会:①从结构看: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②从职权上看:美国国会两院地位是平等的,两院平等行使立法权:两院共有的权力主要有:立法权、财政权、调查权和弹劾权。参议院有批准条约权、对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的批准权。众议院有财政案、弹劾案的提案权,以及当总统候选人没有任何一位获得绝大多数票时,在得票最多的3位候选人中投票选举1人为总统的权力。
项目 |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 |
总统 |
国王 |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
选民选举产生 |
世袭 |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
任期制 |
终身制 |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
有 |
无 |
政府首脑 |
总统 |
首相 |
政府如何产生 |
总统任命 |
议会产生 |
国家的权力中心 |
总统 |
议会 |
专题纵横7: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与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的异同点
项 目 |
相同(似)点 |
不同点 |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
①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②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③政府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
君主是世袭的终身制 |
议会制共和制 |
①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等权力 ②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权力受议会的制约 ③政府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组阁或选举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
专题纵横8: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君主立宪制主要有两种:即议会制和二元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则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定权,可见真正的立法权实际上不在议会。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就实行的是这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专题纵横9: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⑴从表面上看: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共和制的国家首脑由选举产生。
⑵从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看: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又有行政大权。德国:德国首脑(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立法权;德国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专题纵横10:近现代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一览表
国家 项目 |
中国 |
英国 |
美国 |
法国 1875-1940 |
德国 1871-1918 |
日本1889-1945 |
国体 (国家性质) |
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专政 |
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 |
政体 (政权形式) |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
议会制 君主立宪 |
总统制 共和制 |
共和制 |
二元制 君主立宪 |
二元制 君主立宪 |
国家结构形式 |
单一制度 |
|
联邦制 |
|
联邦制 |
|
政府组织原则 |
民主集中制原则 |
|
分权与制衡 |
|
|
|
政党政治 |
一党执政 多党合作 |
自由党、保守党、工党等 |
民主党 共和党 |
|
|
|
立法机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议会 |
国会 |
议会 |
君主 议会 |
议会 |
国家元首 |
国家主席 |
世袭君主 |
总统 |
总统 |
世袭君主 |
世袭君主 |
政府首脑 |
国务院总理 |
首相 |
总统 |
总统 |
君主、相 |
首相 |
考点4、太平天国运动
1. 定都天京: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政治影响: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
(1)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内容:A、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3)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3)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3.《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
(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3)评价:1)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实施条件,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失败原因:A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考点5、辛亥革命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
1.制定: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
2.内容: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而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⑵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可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3.影响:该宪法制订使共制正体在法兰西得到最终确立。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机构
1.美国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相对独立部门;
2.宪法规定,国家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国会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州际贸易、征兵及在紧急时期调动民兵。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后方可生效;
3.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4.宪法规定,美国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除非犯罪,任职终身。它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后来还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权力;
5.为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导致专权出现,政府各部门权力又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专题纵横2: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①中央集权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立法权属于两院制国会(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税收、发行货币、宣战等权力。国会的决议须总统批准。如未获批准,经国会再次以2/3多数通过,即可直接生效。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身兼海陆军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政府官员、缔结对外条约等,但须经参议院同意。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的法官是终身任职的。国会还可根据需要设立下级院,其法官也为终身职。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专题纵横3:比较美国总统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属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由资产阶级国家性质决定并为之服务;②议会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地位相同;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③都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都是司法独立。
2.不同点: ①国家元首的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不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行使最高行政权,总揽军政大权;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②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美国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
③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考点3 、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二)过程
1、颁布1787年宪法
(1)宪法的制定:1787年,各州代表在 费城 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联邦宪法。
(2)宪法的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3)宪法的内容:①规定美国为 联邦 制国家。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在不违宪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 自治 权。③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宪法把国家权力一分为三,国会由 参、众两院 组成,掌握 立法 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 司法 权。
(4)宪法体现的原则:①联邦制原则;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原则;③分权制衡原则;④民主原则。
(5)对宪法的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资产阶级 成文宪法。它强调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 分权与制衡 ”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 民主 精神;它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美国的长期稳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局限性:仍存在许多不足,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如允许 奴隶 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权利等等。
2、宪法的实施--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的正式建立 1789 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开始确立起来。
(一)历史背景
1、必要性: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严峻形势
(1)松散的 邦联国家 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却很大;(2)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不安;(3)国家没有统一的 关税 ,在欧洲各国的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可能性:(1)民族独立: 1776 年英属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2)启蒙思想的影响: 华盛顿 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到,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3)华盛顿个人的智慧与才能。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立宪、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真正掌握政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他仅是国家元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象征。
专题纵横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作用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体。其特点:
①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
②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③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新教徒),天主教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归宿,其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的。它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的。
例1、(2009扬州模拟)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
A、君主的权力受法律制约 B、宪法由君主负责制定
C、君主按法律程序选举产生 D、君主向议会负责
[解答] A [点拨]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政体类型,其特点是保留了君主,但其权力要受到宪法的限制。
考点2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