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0.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数(cù,密)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活动没有违背其思想的是
A. 秦朝修建长城和骊山陵墓 B. 唐朝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C.“大跃进”期间大炼钢铁 D. 新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
9.《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8.徐光启借《谷梁传》之言:“古者税十一,丰年补助,不外求而上下解足也。虽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他还认为:“古人所谓‘木奴千,无凶年’(意为多栽树,保护水土,不受饥荒),非虚语也。”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徐光启主张藏富于民 B. 农民种植树木可以致富备荒
C. 说明徐光启关心民间疾苦 D. 徐光启在《齐民要术》中阐述了其荒政思想
7.据统计分析,《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多达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根本之道在于
A.减少战争,各国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理黄河
C.实现统一,中央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D.各国各自为政.各自治理黄河
6.(2008北京文综15)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 项 |
A |
B |
C |
D |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 |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
《资政新篇》内容 |
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
兴办保险事业 |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
5.(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 C.灵渠 D.芍陂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一切重大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版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心中。”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增强法律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B.理解法律是遵守法律的前提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D.执法必严才能增强民众法律观念
3.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存在内在一致性的根源在于
A、同属资产阶级领导B、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C、皆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D、同是民族危机的产物
2.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罗马法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1.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