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0798  330806  330812  330816  330822  330824  330828  330834  330836  330842  330848  330852  330854  330858  330864  330866  330872  330876  330878  330882  330884  330888  330890  330892  330893  330894  330896  330897  330898  330900  330902  330906  330908  330912  330914  330918  330924  330926  330932  330936  330938  330942  330948  330954  330956  330962  330966  330968  330974  330978  330984  330992  447348 

1.以下表述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社会面貌的是

①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②金属农具普遍使用

③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④被称为“青铜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都为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定要正确认识民族关系。据此回答13-19题。

 13?公元12世纪中期,除吐蕃和大理外,我国境内的并立政权是()

 A.辽、北宋、西夏

 B.辽、北宋、西夏、金

 C.南宋、金、西夏

 D.南宋、辽、金

 14?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为议和而存,不议和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他否认了()

 ①宋朝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

 ②军民抗金才使南宋偏安一隅

 ③宋朝投降派排挤、迫害主战派而占上风

 ④宋朝军队曾取得澶州和郾城等大捷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15?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作战的结果,不是“不败而败”,就是“战无不败”,其原因是()

 A.两宋的兵力不如对方

 B.两宋的经济实力不如对方

 C.两宋作战战术运用不当

 D.两宋统治集团内部妥协、投降派当道

 16?“生女直(真)旧无铁”,他们用马匹、人参等与邻近各族换来铁,主要用于制造()

 A、钱币B.兵器

 C.生产工具D.生活用具

 17?关于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点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B.北宋实现全国统一

 C.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8?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D.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19?契丹“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契丹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B.巩固了契丹政权

 C.完成契丹族的封建化

 D.有利于辽宋交流

 20?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是两宋绘画的一个特色。这是因为()

 A.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B.两宋政治腐朽黑暗

 C.城市经济的发展

 D.民族大融合趋势加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局面,采取了系列制度,进行了有效管辖。据此回答9-12题。

 9?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C.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的整体

 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

 10?元朝时管辖今山东省的是()

 A.山东行省B.河北行省

 C.陕西行省D.中书省

 11?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归属于()

 A.辽阳省B.岭北省

 C.黑龙江省D.吉林省

 12?下列各项中符合元朝历史的有()

 ①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

 ②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③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④全国划分为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试题详情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用人不当,遭到反对,新法不久被废除。据此回答4-5题。

 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5?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

 ③引种占城稻以增加粮食产量

 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A.①③B.①②④

 C.②④D.②③

 6?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7?林升在《题临安邸》诗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旨在赞美杭州迷人的风景

 B.揭露南宋统治者腐朽的生活

 C.斥责南宋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

 D.说明南宋衰亡不可避免

 8?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数却逐渐增加;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仁宗时125万人。这说明()

 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

试题详情

 北宋初年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这段文字反映的实质是()

 A.削夺统兵大将的兵权

 B.加强皇权

 C.防止兵变

 D.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3?“焚书坑儒”、“杯酒释兵权”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由内乱引起

 B.由“藩镇割据”引起

 C.由思想争论引起

 D.由加强中央集权引起

试题详情

29.(14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4分)

   修身:(   )      齐家:(    )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4分)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分)
主要原因(2分)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岳麓版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

(3)试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3分)

(4)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播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3分)

试题详情

28.(12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主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就堕入了灾难的深渊。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各种办法拯救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但都没有成功。

(1)试分别举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拯救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但最终失败的事例。(2分)他们失败的共同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毛泽东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进程概括为两步:一是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二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

(2)请问,毛泽东同志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这两步上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三:十七大代表们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实现了哪两次历史性飞跃?(2分)这两项重大理论的共同精髓是什么?(2分)

试题详情

26.(12分)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引自《谭嗣同全集》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1分)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对哪些观点?(1分)实质何在?(1分)

(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1分)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2分)

(4)材料三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1分)表明了什么实质?(2分)

(5)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1分)论证的实质是什么?(1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