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是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各方面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据此回答12--20题。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原因有()
①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
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
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A.①②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
13?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
①书案上毛笔、纸张
②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墙角放有琵琶。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4?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①古代农业文献的保存
②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③各族人民的相互学习
④贾思勰的不懈研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5?《齐民要术》中“齐民”的意思是()
A.齐国的农民B.北齐的农民
C.普通农民D.所有国民
16?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
A.迷恋农村的自然风光
B.热爱劳动人民
C.统治腐朽,社会黑暗
D.热爱农村生活
17?《敕勒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说明()
A.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发
B.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C.当时的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类似于江南
D.当地的牧草丰盈而放的牧畜很少,造成草场资源浪费
18?宋代《宣和画谱》称赞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妙造精微”。顾恺之绘画艺术的特点是()
A.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
B.布局严密、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
C.骨气奇伟,规模宏远
D.善画塔庙,超越群工
19?以下关于龙门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雕刻艺术的宝库
B.建造于当时北魏都城
C.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D.是最大的壁画的艺术宝库
20?以下各项,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发展特点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重要影响
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突出的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
D.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宗教是麻醉剂,有人信奉得善感,有人信奉得毒汁,统治者巧用它作工具,认清它并廓清说明它的人应是至圣先师。据此回答10--11题。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盛行,最根本的是因为()
A.佛教顺应了人民摆脱苦难的需要
B.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推崇
C.民众与寺院经济存在着依附关系
D.佛教具有强烈的欺骗性
11?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
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
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关系复杂、佛教盛行,但封建经济在该阶段曲折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据此回答1--9题。
1?三国统治者都积极恢复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东汉后期的落后经济状况
B.加强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
C.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
D.保持三国之间的经济平衡
2?“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种现象出现在()
A.东汉时期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D.东晋南朝
3?简牍作为主要书写材料被纸张取代是在()
A.战国时期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D.魏晋时期
4?《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A.鲜卑族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发展
C.北朝初商业一度萎缩,北魏后期有所恢复
D.南北朝时商品经济无从发展
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史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了开发
B.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C.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扬州、建业是著名的造纸中心
D.南方创制出的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6?下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B.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C.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D.由于战乱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7?魏晋时期,边疆开发比较突出的地区有()
①西域地区②河西走廊
③西南地区④辽东地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出现重要产粮区,这突出表明()
A.战争对经济的兴衰具有决定性影响
B.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赶上北方的原因有()
①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破坏
②南方较北方安定
③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38. [答] (1)图1表明北方的纺织业特别是织锦业比较发达,其图案也体现了鲜明的北方风格。 图2形制美观,制作精良,表明当时南方制瓷业特别是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以莲花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盛行。 图3的纸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反映了造纸技术进步明显,其画面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⑵.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江南迅速开发;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发展;分裂割据政权中的一些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发展经济,以上因素都利于手工业发展。
37. [答]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民族融合趋势。北方各族人民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农耕经济形态向畜牧经济区拓展,汉族人民也学会少数民族畜牧业经验;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接受汉族先进农耕文化。 由于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农耕经济形态向江淮渔猎区拓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中原农耕经济文化向北方畜牧区和江淮渔猎区的拓展及交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36. [答] ⑴.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 ⑵.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⑶.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 ⑷.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崇尚文治,消灭雄武之风所致。
35. [答] ⑴.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历史上称为“五胡”; 主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 ⑵.趋势: ①.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 这一流向的主体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成因: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民族融合的推动; ②.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这一流向的主体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 成因: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成为夺取政权和异族骚扰的主要目标,从而造成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本来人口稠密,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增加了人口与环境的压力,南方人口相对稀少,且自然资源优越,因此,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⑶.影响: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中原人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同时,人口的大量迁移,也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流民起义)和环境问题(江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⑷.启示: 人口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和合理利用有助于经济发展;人口的流动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趋利避害,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人口迁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A |
C |
A |
D |
C |
D |
D |
C |
D |
D |
A |
D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C |
B |
D |
C |
D |
A |
D |
A |
B |
B |
C |
A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
|
D |
C |
C |
D |
B |
D |
D |
B |
B |
C |
38. 下面三幅图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北朝方格兽纹锦(吐鲁番出土) 南朝青瓷(南京出土)
图3
纸绘生活图(吐鲁番出土) 请回答: (1)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你能读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 答案
37.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三大主要经济区:农耕区、畜牧区、渔猎区。结合历史背景概述公元4-6世纪这三大经济文化形态交融、消长的基本情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