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过程
Ⅰ先秦到东汉: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农业区居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Ⅱ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的农业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Ⅲ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大下足”的谚语的出现为标志,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Ⅴ元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认识
经济重心的迁移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关系密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基本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时期
人口的迁移是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因素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转移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同步
2.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
强调以农为本,商业为末;
抑制十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课以重税
②认识
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冈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该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1.赋税制度
①内容
I“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Ⅱ“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Ⅲ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在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或交纳更赋代役
Ⅳ租庸调制:隋唐实行。即向农民征收田租、人头税,并可纳绢(或布)代役
Ⅴ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实行,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Ⅵ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募役法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实质是按亩纳税
Ⅶ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徭役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Ⅷ地丁银:清朝雍正帝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特点
Ⅰ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小
Ⅱ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Ⅲ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Ⅳ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银代役
Ⅴ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以重税
3.在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必须融入世界潮流。但要将主权置于首位,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专题四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2.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
1.自古以来,中国就实行和平友好的传统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4.20世纪80-90年代 ,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②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20世纪70年代
①政策:积极改善中美、中日关系,开拓外交新局面
②概况
1971年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关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逐步形成“三个世界”的思想主张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①政策: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一大片”)
②概况
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又发动侵越战争,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1960年,苏联停止对话经济技术援助,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发生武装冲突
1.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①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②概况: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
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比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打击美国气焰,提高国际地位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