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对于少数民族开发边疆所作出的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
1.东北
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忽瀚州都督府
元朝:辽阳行省
明朝:奴尔干都司
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
2.南方
秦朝:征服越族后设三郡,管辖珠江流域
元朝:设云南行省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改设贵州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新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3.西北
两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时重没,班超经营西域
唐朝: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新中国:设新疆、宁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西藏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明朝:设卫所进行军事控制,实行僧官制度
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新中国:1951年,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5.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行省;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占
近代: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台湾回归祖国;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
1.匈奴
兴起于北部蒙古高原一带
秦朝: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迫使汉高祖至汉景帝与其和亲;汉武帝三次北击匈奴;汉元再度和亲,昭君出塞后,汉匈和睦
东汉: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北匈奴威胁北方。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又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解除威胁
2.越族
散布于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总称百越。
秦朝:派兵攻打越族,在当地设置郡县
西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3.羌族
羌族的一支党项族于1038年建立西夏政权,后被蒙古所灭
4.契丹
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916年建立契丹政权,与北宋对峙。1125年被金所灭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
隋朝时分裂为东、西两部
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在当地没都督府;又往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唐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
6. 回纥
维吾尔和裕固族的祖先。7世纪初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突厥灭亡后,归附唐朝,唐太宗封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强大,其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玄宗“怀仁可汗”的封号,后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政权瓦解,西迁甘肃、新疆
7.南诏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时分布于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称六诏,后由南沼统一。其首领皮罗阁接受唐玄宗“云南王”的封号。后发展为大理,南宋末年为蒙古所灭
8. 吐蕃
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唐朝时,文成公土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吐蕃与唐朝和亲会盟
9. 蒙古
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于蒙古高原
两宋时,处于辽和金的统治下。12世纪后期,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建蒙古政权,1234年灭金,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1年忽必烈建元朝,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被明朝所灭
明朝时,蒙古分裂为鞑鞑和瓦剌。永乐年间接受明朝封号。明中期为加强边防修筑长城。瓦剌首领曾兵临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和好,受封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明末清初,蒙古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军于1757年平叛,统一天山北路,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回归
10.满族
祖先为黑水靺鞨,分布于黑龙江下游。7世纪中期后强大。8世纪前期,唐设黑水都督府。后发展为女真族,北宋时建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对峙,1234年被蒙古所灭
明朝时,建州女真强大,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建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逐渐统一全国
1.先秦: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北方的匈奴、东胡,西方的戎族,南方的越族等,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逐步融合,为秦建立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秦朝统一全国;两汉北市匈奴,经营西域,管辖西南夷利白越
3.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
4.隋唐:民族关系空前繁盛
唐政权以强大国力为支撑,通过战争、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管辖等方式,加强与周边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的联系
5.宋元:民族政权的并立利民族融合
周边民族如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崛起,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逐步实现封建化:民族战争不断,民族政权长期对峙;元朝统一后,形成民族融合高潮
6.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版图内生活着50多个民族,中央政府通过多种措施如平叛、册封、直接管辖等,反对民族分裂和外来侵略,中华民族最终形成并得以发展
7.新中国的民族关系
①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②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后,各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
派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包产到户,建立乡镇企业,工业建设也有发展
4.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专题二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后金的八旗制度
2.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1.辽的“蕃汉分治”制度
1.察举制
汉朝时创设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依据才学和品德,到东汉时成为门第族望,后演变成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
①演变
I形成和完善:隋唐
隋文帝首创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日,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Ⅱ改革:北宋
殿试成为定制,皇帝掌握录取权;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最主要: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 王安石废明经科,考经义利时务策,设明法科
Ⅲ僵化:明清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清代承袭。1905年废除
②评价
I积极作用
剥夺士族地土的特权,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素质,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的原则,对今天有借鉴作用
Ⅱ消极作用
束缚创造性,压抑科技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1.含义
专制主义指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最高统治权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易产生君相矛盾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易产生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构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皇权专制是根本特征
2.发展演变
①萌芽:春秋战国
理论: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实践:各国变法都实行集权,如商鞅变法中实行县制
②建立: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③巩固:西汉
推恩令和附益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刺史制度
④完善:隋唐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⑤强化:宋元
北宋初午“强干弱枝”,防十地方军阀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⑥空前强化:明清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实行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
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⑦衰亡:清朝后期
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族危机加深
表现: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3.评价
①积极作用(唐朝以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十完整有效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及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②消极作用(明朝以后)
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钳制思想;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明清)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