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赋税制度
①内容
I“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Ⅱ“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Ⅲ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在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或交纳更赋代役
Ⅳ租庸调制:隋唐实行。即向农民征收田租、人头税,并可纳绢(或布)代役
Ⅴ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实行,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Ⅵ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募役法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实质是按亩纳税
Ⅶ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徭役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Ⅷ地丁银:清朝雍正帝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特点
Ⅰ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小
Ⅱ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Ⅲ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Ⅳ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银代役
Ⅴ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
强调以农为本,商业为末;
抑制十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课以重税
②认识
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冈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该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3.在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必须融入世界潮流。但要将主权置于首位,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专题四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2.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
1.自古以来,中国就实行和平友好的传统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1.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①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②概况: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
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比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打击美国气焰,提高国际地位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①政策: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一大片”)
②概况
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又发动侵越战争,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1960年,苏联停止对话经济技术援助,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发生武装冲突
3.20世纪70年代
①政策:积极改善中美、中日关系,开拓外交新局面
②概况
1971年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关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逐步形成“三个世界”的思想主张
4.20世纪80-90年代 ,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②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晚清时期:以屈辱外交为特征,被动打开国门,逐步半殖民地化,并开始近代外交
①外交机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清朝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1861年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个外交机构。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②与外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列强的支持
3.北洋军阀时期:
①]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列强在华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遭列强拒绝,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③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条件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等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与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废除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求的美国援助,使美国在华获得多方面权益
1.条件
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交通、辽阔的疆域: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
2.概况
①两汉
开展积极对外交往,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东亚、欧非。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与欧洲大秦有直接往来,中国输入各国特产
②隋唐
对外交往空前繁盛。中国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互遣使节。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③宋元
外贸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不断传向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大大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④明清
出现中国古代空前规模的主动外交:郑利下西洋;遭到外来侵略:明清政府进行反侵略斗争,又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西学东渐
4.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但具有正义、非正义性,进步与退步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外交
3.民族交往以利平、友好的交往(如和亲、边贸、会盟等)和民族融合为主流,战争居次要地位
2.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成员后与其他民族融合或消失的)的历史均属于中国民族史的内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