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0988  330996  331002  331006  331012  331014  331018  331024  331026  331032  331038  331042  331044  331048  331054  331056  331062  331066  331068  331072  331074  331078  331080  331082  331083  331084  331086  331087  331088  331090  331092  331096  331098  331102  331104  331108  331114  331116  331122  331126  331128  331132  331138  331144  331146  331152  331156  331158  331164  331168  331174  331182  447348 

29.(8分)答案要点:

(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5分)

(2)促进日本非军事化,民主化;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3分)

(2010年海南卷历史31)(8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4分)

试题详情

36.答案1:结合图片简述战后两德的分合及其体现的国际格局变迁。(9分)

;图一:两人分离,无法握手,表示德国战败后,被盟军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图二:两,蹭的隔离带变得高大。两个德国已被柏林墙分开,分属美苏阵营,美苏对局面加剧。图三:墙倒后,两人拥抱在一起,显示出团员的惊喜之情,表示柏林墙,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答案2:结合图片作出简述。(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其他答案:(0分)

(2010年海南卷历史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_w w. k#s5_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
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出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3分)

试题详情

32、(1)答案1:古典时代(或接近的意思)(1分)

  •古典时代

  •雅典全盛时代

其他答案:公元前399年或公元前4世纪韧(0分)

32(2)答案l:③或4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1分)

其他答案:多选或错选(0分)

32(3)答案l: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6分)

  •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

答案2:未结合材料,但能指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5分)

  •雅典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答案3:能合理运用材料,从两方面作出判断。(3分J

  •好的地方在于,进行了抽签、自愿报名、辩论、两轮投票;不好的地方在于,只有雅典

成年男子公民能够参与。

  •雅典民主制度是积极合理的,因为其程序严格规范;同样也存在弊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参与。

得票4:仅从单方面作出判断,井有1个以上理由或事实说明。(2分)

答案5:只作简单判断。(1分)

其他答案:照抄材料、毫无关系的回答等。(0分) w_w w. k#s5_

(2010年上海卷历史36)德意志民族的战后45年(第6分册)

下面三幅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请你为它们配上解说词。(9分)

试题详情

(2010年福建卷文综20)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B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2010年广东卷文综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Cw_w w. k#s5_

A. 17世纪初期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20世纪初期

(2010年广东卷文综23)“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B

A. 雪莱    B. 毕加索    C. 贝多芬    D.巴尔扎克

(2010年山东卷文综16)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C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2010年上海卷历史11)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对中华文明和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所得的中国文化资料最有可能来自于  B

A.外交使节   B.传教士   C.阿拉伯人   D.留学生

(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D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5)“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是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的名言,他的画风属于   B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2010年江苏卷历史20)“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  A

A.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2010年四川卷文综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C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2010年海南卷历史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C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2010安徽卷文综35题第(2)、(3)小题)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的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

答案要点:

(2)促进作用: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科技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金融危机。

(3)理解:科技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应对: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w w. k#s5_w_w w. k#s5_

w_w w. k#s5_

试题详情

(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22)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D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2010年四川卷文综21)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D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2010年上海卷历史2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2010年重庆卷文综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D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39题第(1)小题)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际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它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被迁走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业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及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方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在国家东部地方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的特点和意义(16分)

答案要点:

(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10分)

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6分)

试题详情

(2010年四川卷文综20)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B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2010年重庆卷文综21)今年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设立100周年。第二国际左派领袖蔡特金为设立该节作出了杰出贡献。与其同一派别的人物是  D

A.伯恩斯坦   B.季米特洛夫   C.考茨基   D.罗莎•卢森堡

(2010年上海卷历史19)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D

A. 克里米亚

B. 凡尔登

C.列克星敦

D.萨拉热窝

(2010安徽卷文综2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D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2010安徽卷文综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w_w w. k#s5_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2010年海南卷历史12)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D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2010年重庆卷文综37题第(4)、(5)小题)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裨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尚未掌握的世界高新科技。拉特瑙带回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史造成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4分)

(5)你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分)

答案要点:

(4)途径:自主研发;引进技术(4分)。影响: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4分)。

(5)建议:略(2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