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142  331150  331156  331160  331166  331168  331172  331178  331180  331186  331192  331196  331198  331202  331208  331210  331216  331220  331222  331226  331228  331232  331234  331236  331237  331238  331240  331241  331242  331244  331246  331250  331252  331256  331258  331262  331268  331270  331276  331280  331282  331286  331292  331298  331300  331306  331310  331312  331318  331322  331328  331336  447348 

5.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 C.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试题详情

4.    对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影响,其客观作用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 B.推动了民族融合 C.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D.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试题详情

3.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推广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2.    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             ( ) 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 C.施用各种肥料 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试题详情

△    .依据先秦史回答:

1.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

试题详情

44.       (答) (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周秦以来历史文化的积累,是唐代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5分) (2)唐朝采用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欧亚各国学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来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有利于唐朝文化的丰富多彩。(5分) (3)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朝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印迹。(5分)

试题详情

43.       [答] ⑴.印度半岛、波斯湾; ⑵.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日本、韩国;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东南亚地区; ⑶.原因: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  ③.造船业发达,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④.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试题详情

42.       (答) ⑴.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 ⑵.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度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并受到唐朝政权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⑶.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法律的权威在当时占了上风; ⑷.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   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唐朝初期皇权并不是绝对的权威,这与以后各朝代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试题详情

41.       [答] ⑴.开凿于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⑵.因果关系。认为运河的开凿导致隋朝的灭亡;   看法不全面。隋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暴政,开凿运河是暴政的一方面,不是隋亡的主要原因; ⑶.承认开凿运河劳民伤财的同时,也看到了运河的积极作用;   这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的方法是正确的; ⑷.材料三认为运河的开凿功大于过,若无隋炀帝为自己巡游之事,开凿运河大可与禹治水相提并论,这一评价是正确的。因为:他批评了隋亡归罪于运河开凿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⑸.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有利于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至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⑹.认识:   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二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三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四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为评价标准;

试题详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B
A
D
D
B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A
A
B
B
A
A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C
B
D
B
B
A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D
D
A
A
A
D
C
B
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