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234  331242  331248  331252  331258  331260  331264  331270  331272  331278  331284  331288  331290  331294  331300  331302  331308  331312  331314  331318  331320  331324  331326  331328  331329  331330  331332  331333  331334  331336  331338  331342  331344  331348  331350  331354  331360  331362  331368  331372  331374  331378  331384  331390  331392  331398  331402  331404  331410  331414  331420  331428  447348 

9.1947年9月,当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并达大别山时,当地

群众拉住时任该部队副司令员李先念的手说:司令员啊!前两次你们部队离开根据地,我

们遭了好大的苦呀!这不会有第三次吧?这“前两次”是指

A.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和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原突围

B.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和1941年新四军北移过长江

C. 1926年北伐和1927年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 

D.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试题详情

8.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学生联合会贴出一副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其中的“国敌”主要是指

A 日本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试题详情

7.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杈。……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①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       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 

③章太炎主张革命         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6.杰斐逊曾这样写道:“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

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的管理国家权力的惟一方法。”文中反映的观点是

①人民主权   ②三权分立     ③人民民主专政   ④天赋人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④

试题详情

5.古代希腊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创立多种形式的民主政治。其中为17世纪的英国所继承的是                               

A.定期召开全体成员参加的公民大会        B.各级官职实行差额选举

C.所有公民具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      D.集体管理、依法行政

试题详情

4.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A、香港     B、南京     C、东北     D、台湾

试题详情

3.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试题详情

2.春秋战国时,在大国之中,逐渐出现郡县。《周书.作雒篇》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

A郡县已在各国普遍设立      B曾有过郡为县统属的现象

C 周天子已创立郡县制度      D郡统县的制度已经出现

试题详情

1.《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核心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等级制

试题详情

27.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材料二(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巧,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3分)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5分)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3分)

(4) 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4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