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测试l2)图6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答案]B
[解析]图6所示为西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其中,中朝是决策机构,外朝-即秦朝时的三公九卿制,为执行机构。
2.(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12)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
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答案]A
[解析]“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大意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2010年嘉兴市高三教学测试(二)12)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图6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秦之郡名)”。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书法篆刻艺术
③民族关系 ④冶金铸造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联系秦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材料中反映出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秦代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铜制虎符上的文字,应联系秦的“书同文”政策;虎符为铜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秦代的治金铸造技术水平;阳陵为秦之郡名,今陕西高陵县,并不能反映秦当时的民族关系。
3.(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l2)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宗法制中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贵族可以有姓,普通民众不能拥有姓氏,所以当时“百姓”应该是指贵族。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台州市2010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考12)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
A.家父掌权日益趋于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限定“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考虑:B 和D明显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说明宗法制从维护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有了明显的松动,这是家长制发展的表现,所以应该选择A。
1.(湖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2)历史课中,几位学生讨论到商代与周代的一些问题,其中说法恰当的是( )
甲:“商与周在王位继承上很不相同,商是哥哥死了,由弟弟继位;周是嫡长子不在,则由庶长子继位。”
乙:“商代迁徙频繁,表示他们还是游牧社会;周代海外贸易发达,已进入商业社会。”
丙:“甲骨文提供我们对商代的认识,诗经提供我们对周人生活的认识。”
丁:“商人迷信鬼神:周人遵守礼法。”
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丙、丁
[答案]D
[解析]甲的说法:商朝继承法有“兄死弟继,无弟子继”的规定,其中有关商朝的说法正确,但周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周天子死后传位于其嫡长子,其中庶长子继位一说错误;乙的说法中,商代迁徙频繁很大原因是政治、军事斗争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不少商遗址也可反映当时已有固定的农业生产,游牧社会一说错误。周代海外贸易发达说法完全错误。丙的说法中,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能够提供我们对商代的认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由孔子编纂而成,可以提供对周人生活的认识。丁的说法中,商代政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创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对社会结构、生活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1.(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答案]A
[解析]“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医治政治、经济弊病,“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指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项错误在于赫鲁晓夫在大权独揽后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C项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D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2.(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测试22)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罗斯福新政
[答案]A
[解析]注意题中的限定条件: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A项提出于1921年,B项提出于1918年,属于排斥市场的政策,可直接排除;C项开始于1978年底,D项始于1933年。由于“第一次”的限制,故正确答案为A项。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10年4月衢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20)“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环境保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这里的“渔”应该理解为收获,全句“他们是竭泽而渔”的意思就是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苏联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破环为代价。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2010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21)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⑧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农业集体化政策是1928年;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故选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