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475  331483  331489  331493  331499  331501  331505  331511  331513  331519  331525  331529  331531  331535  331541  331543  331549  331553  331555  331559  331561  331565  331567  331569  331570  331571  331573  331574  331575  331577  331579  331583  331585  331589  331591  331595  331601  331603  331609  331613  331615  331619  331625  331631  331633  331639  331643  331645  331651  331655  331661  331669  447348 

说明:本资料精选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和全国新课标地区名校月考、联考、大市模拟试题,对备战2011年高考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1.(2010年全国卷1)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解析]D  中法战争后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错;BC与题干不符。

试题详情

15.[2010年广州调研测试]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和材料三中的“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可知是从时代背景和实践效果等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第(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第(3)问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答案]

(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分析合理性:

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

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

试题详情

14.(2010年江苏卷)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对于第(1)题,第一小问联系:新经济政策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可以对比两者的所有制: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上斯大林时期是高度集中管理。第三小问理论可以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入手点;实践上可以从经济、政治两方面作答。对于第(2)题,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工业化的局限性的理解。第一小问不准确,因为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第二小问从优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局限:有明显的倾向性。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试题详情

12.[2010年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罗斯福新政被称为是“复兴”、“救济”、“改革”三方面的新政,其中能够反映救济方面的内容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D  救济方面的内容指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方面的内容。兴办公共工程属于“以工代赈”。

试题详情

11.[2010年北京丰台区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在罗斯福新政中致力于调节供求不平衡的改革措施有

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限制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③减少耕地面积  ④以工代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D  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故不符合题干要求,应该排除。

试题详情

10.[2010年肇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第二次统一测试]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C  题干提供的数据反映了当时苏联的工业获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下重点发展重工业。A、B、D三项时间上与题意不相符合。

试题详情

9.[2010年淄博第二次模拟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C  “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这个时期苏联正在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A、B两项发生在20世纪前20年,赫鲁晓夫改革发生在二战后,故A、B、D三项说法错误。

试题详情

8.[2010年绍兴教学质量调测]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⑧④

[解析]A  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业集体化政策是1928年;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试题详情

7.(2010年上海历史卷)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解析]C  AD只要从罗斯福行政的内容去分析排除。B项失业率在新政后迅速降到0,这与史实不符。联系新政中整顿金融的措施,C是合理的选择。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