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570  331578  331584  331588  331594  331596  331600  331606  331608  331614  331620  331624  331626  331630  331636  331638  331644  331648  331650  331654  331656  331660  331662  331664  331665  331666  331668  331669  331670  331672  331674  331678  331680  331684  331686  331690  331696  331698  331704  331708  331710  331714  331720  331726  331728  331734  331738  331740  331746  331750  331756  331764  447348 

5.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B

试题详情

4.孟子认为国家有三件宝物,不包括下列哪一项所述

  A土地    B人民     C君主       D政事C

试题详情

3.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

  A老子与孔子     B孔子与孟子

  C孟子与荀子     D荀子与韩非子C

试题详情

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仁政学说      B人性本善说

  C“兼爱”“尚贤”说  D以法治国说A

试题详情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C 诸侯国的支持 D 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B

试题详情

7.儒家学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是因为:它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1)在天道观上,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上,以变通来适合形势的发展;(3)在社会伦理观上,能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治国方面,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因此儒学以他的灵活多变性,人性化和实用性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典型例题]

例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首先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奴隶主阶级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在确立中,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剧烈分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如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国则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者。所以诸子百家的观点,即不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也不完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它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答案]B

例2.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解析]本题分两层,第一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结合当时经济政治状况,分析其政治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第二问则结合现实体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注意要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1)社会根源: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民贵君轻。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点,发展成“仁政”学说。(2)积极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是一种民主性的精华。(3)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无疑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其中包含合理的成分。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是和“以法治国”相辅相承的,只有两者并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

[基础练习]

试题详情

5.“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平之相盈也。”以上论述属于下列哪一派观点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C

试题详情

4.“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

  A孔子的“仁”学思想    B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C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D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D]

试题详情

3. 下列表述能够反映孔子思想核心的是

A “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C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D 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