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667  331675  331681  331685  331691  331693  331697  331703  331705  331711  331717  331721  331723  331727  331733  331735  331741  331745  331747  331751  331753  331757  331759  331761  331762  331763  331765  331766  331767  331769  331771  331775  331777  331781  331783  331787  331793  331795  331801  331805  331807  331811  331817  331823  331825  331831  331835  331837  331843  331847  331853  331861  447348 

7.(2010年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D  引文大意是“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一经,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而升为三公的地位,被封为平津侯。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以此为风尚而激励自己。”此题的题眼是“《春秋》”。公孙弘因《春秋》这一儒家经典而获高位,而且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这突出地表明儒学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试题详情

6.(2010年浙江卷)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A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试题详情

5.(2010年浙江卷)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B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试题详情

4.(2010年上海历史卷)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B  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

试题详情

3.(2010年上海历史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C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试题详情

2.(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A  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故答案为A。

试题详情

说明:本资料精选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和全国新课标地区名校月考、联考、大市模拟试题,对备战2011年高考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1.(2010年广东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C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试题详情

11.(2010年江苏卷)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解析]第(1)问,此题考查的是对启蒙运动的原因和思想核心的理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即可:科学与知识进步。第二小问经分析从文艺复兴运动的肯定人、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到启蒙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崇尚理性主义。第(2)问,此题考查的是对启蒙思想的全面理解。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二直接概括: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应该理解为是浪漫主义流派。第(3)问,此题考查的是对启蒙运动影响的理解。第一小问政治上: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上: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开启民智,有利于思想启蒙。第二小问原则经分析应该是论从史出。

[答案]

(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

反应:文学家转而关注个人的感情,产生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反对崇拜理性,对社会现状不满,强调个人感情)

(3)看法:开启民智。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原则:论从史出。

试题详情

10.[2010年安徽名校第三次复习联考]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A.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的兴趣

B.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

D.城邦的发展,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体现

[解析]B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使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思想家开始把研究的重点由自然界转向人和人类社会。

试题详情

9.[2010年合肥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说这句话的著名学者是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土多德

[解析]B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名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