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700  331708  331714  331718  331724  331726  331730  331736  331738  331744  331750  331754  331756  331760  331766  331768  331774  331778  331780  331784  331786  331790  331792  331794  331795  331796  331798  331799  331800  331802  331804  331808  331810  331814  331816  331820  331826  331828  331834  331838  331840  331844  331850  331856  331858  331864  331868  331870  331876  331880  331886  331894  447348 

15.(2009江苏徐州三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因此B正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14.(2009广东韶关二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 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见下图),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

A.图①     B.图②    C.图①图②都是      D.有待考证

解析:显然,宫廷版必然是对朱元璋进行美化,不可信,而民间版则是进行丑化,也不可信,因此,对朱元璋真相,只能是有待考证。

答案:D

试题详情

13.(2009广东深圳高三一调)为了监察地方官吏,北宋政府设置了

  A.刺史      B.通判     C.知州      D.三司使

解析:北宋通过分权的方式以集权,在地方设立知州的同时,设立通判,监察知州,两者互相牵制。

答案:B

试题详情

12.(2009山东济南模拟)右图所反映的历史史实

A.是一次同姓王与异姓王联合进行的大叛乱

B.其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C.汉武帝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

D.七国之乱的平定,削弱了削藩政策的成果

解析:可用排除法。“七国之乱”同姓王联合进行的大叛乱,汉景帝平定了叛乱,“削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答案:B

试题详情

11.(2009高考海南卷)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解析: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C 

试题详情

10.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解析:对应如下:秦朝军功授爵制--功绩;汉代察举制--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

答案:D

试题详情

9.(2009上海黄浦高考模拟)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解析: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有“举秀才”“举孝廉”,由地方向上面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作官员候选。举秀才,重的是才,举孝廉,重的是德;而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尖刻地讽刺了中国选拔、任用人才的尴尬一面。

答案:C

试题详情

8.(2009天津河西区高三质检)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解析:本题的重点是对三省六部制作用的理解。三省中的尚书、中书、门下省分别行使政令的执行、草拟和审批权,其长官都是宰相,而六部只是尚书的下属机构,各自负责一方面的事务,它们相互制约,最终完全听命于皇帝,A正确,B、C错误,D也与史实不符,取消宰相是在明朝。

答案:A

试题详情

7.(2009福州高三质检)《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

A.采纳董仲舒建议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刺史官职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推恩令”。 “推恩令”不是选项A中人物提出的。该书是贾谊写的,处在汉武帝时期,是汉朝的强盛时期,而选项B是在汉初,选项D是监察官,故A、B、D均与题意不符。“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材料中指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结合题意,只有C符合要求。

答案:C

试题详情

6.(2009海南儋州一中统测)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度     ②差额选举法    ③郡县制度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秦简是秦朝遗留下的简牍。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差额选举法是古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答案: 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