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民更加勤劳 B.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1.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①古代中国种植业发达 ②农业生产中已使用牛耕 ③农业生产中已使用铁制农具 ④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
14.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各国普遍重视农业发展。
材料一 读《1949年到1960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
材料二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材料三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十七大报告解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史实指出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俄(联)20世纪前半期有关史实,简述其探索发展农业的历程。这一探索对我国今后发展有何启示?
(3)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当前农业与现代化农业之间的主要差距。
解析:“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难题,是个热点问题,本题不刻意回避,而是通过巧妙设问,考出了新意。第(1)问考查识图能力,注意时间限定是“五六十年代”。从图中不难看出粮食产量的下降,再回答原因就容易了。第(2)问带有一定的综合性,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可作这样的总结。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获取答案,不要照搬课本知识。
答案:(1)下降;大跃进的冲击、人民公社化的损害、自然灾害、其他“左”倾错误危害、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2)历程:十月革命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起在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斯大林时期大搞农业集体化。
启示: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国国情,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
(3)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差;农业经营分散规模小。
14. “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围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服饰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因。
(2)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
材料二 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
解析:社会生活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组织答案。
答案:(1)变化:第一层次: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答具体表现“穿旗袍”“剪辫子”“禁缠足”等亦可。)第二层次: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
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任答2点)。
(2)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亲密(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生活水平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的单调(任答2点)。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