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879  331887  331893  331897  331903  331905  331909  331915  331917  331923  331929  331933  331935  331939  331945  331947  331953  331957  331959  331963  331965  331969  331971  331973  331974  331975  331977  331978  331979  331981  331983  331987  331989  331993  331995  331999  332005  332007  332013  332017  332019  332023  332029  332035  332037  332043  332047  332049  332055  332059  332065  332073  447348 

14. 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来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

 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到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赫鲁晓夫执政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解析:第(1)问解题关键是把握“200年”的内容;第(2)问可从材料中提取;第(3)要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两个角度综合分析。

答案:(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试题详情

13.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斯大林和布哈林有过激烈的争论。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  关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就是发展重工业。“因为只有重工业才能改造并振兴全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关于农业问题: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捣乱和进攻。布哈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斯大林认为,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这是农民为工业化额外交纳的“贡税”。布哈林提出了著名的“发财吧”口号,应当对全体农民说:发财吧,积累吧,发展自己的经济吧。

请回答:

(1)你赞同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方针吗?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关于农业问题的争论,你倾向于谁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3)针对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争论,请你选用某一观点,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解析:第(1)(2)问是开放式的题目,不管采取那种观点,都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第(3)问选取某一观点后要围绕所选的观点,用具体史实来说明。

答案:(1)赞同:当时苏联对外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中,且国内经济发展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为巩固政权和防止资本主义的恢复,必须改造国民经济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础,所以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或:不赞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由于苏联对农业采取掠夺式做法,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苏联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2)倾向于布哈林的观点。布哈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是收购价格不合理,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他鼓励农民“发财”,符合农民的愿望,也有利于苏联农业的发展。

(3)略(提示:选取工业化或农业问题的某一观点,确定主题后,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搜集资料,然后动笔撰写。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试题详情

16.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业发展中的哪一个要素的什么情况?这种状况后来是怎样结束的?

(2)材料二是什么朝代的什么物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有何意义?

(3)材料三是一幅名画,请说出作者的名字和作品的名称。该画属于哪个绘画类别?这幅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地位如何?

试题详情

15. (2010·潍坊模拟)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 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 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 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解析:C 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知盲目自大心态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

试题详情

14. 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理由的是(   )

A.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

解析:C  A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B认为工商业扰乱治安,都属于抑商政策的理由;D是禁海政策的理由;C广设关卡、征收商税,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

试题详情

13. 清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这种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

A. 清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业的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D注意对“实质”的理解。清政府限制手工业的规模是对表面的认识,其实质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试题详情

12.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 中国古代人多地少的特点

解析:C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我国古代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农业思想浓厚,所以选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