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897  331905  331911  331915  331921  331923  331927  331933  331935  331941  331947  331951  331953  331957  331963  331965  331971  331975  331977  331981  331983  331987  331989  331991  331992  331993  331995  331996  331997  331999  332001  332005  332007  332011  332013  332017  332023  332025  332031  332035  332037  332041  332047  332053  332055  332061  332065  332067  332073  332077  332083  332091  447348 

3. 山西一乡绅在《退想斋日记》中写到:“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鸦片战争以后   B.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 戊戌变法期间   D. 民国建立后

解析:D  民国建立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试题详情

2.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首打油诗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

A. 清朝初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B  结合题干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其含义是穿旗袍和废止缠足,这一事实最早发生在戊戌变法时期。

试题详情

1.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明朝 B. 清朝 C. 民国 D. 新中国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番菜”指的是西式菜品,西餐最早进入上海是在清朝时期。

试题详情

16. (2009·广东高考)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
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
师大学堂折》(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试题详情

15. (2009·福州质检)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 由人治转向法治  B. 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 建立君主立宪制  D.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解析:A  黄宗羲的主张中,不可能会有建立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想法,因为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排除C项与D项;在黄宗羲看来,“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也就是说,他不主张建立一家之法,由“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来看,他主张建立法治,而不是由君主一人说了算。黄宗羲批判的矛头指向的是君主专制,而非整个封建制度。

试题详情

14. 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

A. 道学  B. 佛学  C. 理学   D. 民族主义

解析:C  注意题中两个信息:一是“清朝”,二是写的诗句反映出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由此可知是理学。

试题详情

13. (2009·浙江五校模拟)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黄宗羲  D. 王阳明

解析:C  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对君主专制提出了批判。

试题详情

12. (2009·江苏模拟)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解析:B  A项是孟子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程颐的主张,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所以选B。

试题详情

11.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  )

A. 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B. 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D. 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C  按照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武则天、商鞅、吴起以及农民起义等的评价正好与李贽的观点相反,说明李贽反对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其余选项题中引文没有涉及。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