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1997  332005  332011  332015  332021  332023  332027  332033  332035  332041  332047  332051  332053  332057  332063  332065  332071  332075  332077  332081  332083  332087  332089  332091  332092  332093  332095  332096  332097  332099  332101  332105  332107  332111  332113  332117  332123  332125  332131  332135  332137  332141  332147  332153  332155  332161  332165  332167  332173  332177  332183  332191  447348 

7.(2010·试题调研)下图是民国初年的“金鼠”火花,该火花反映的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

A.发展民族工业

B.壮大国营经济

C.振兴民族教育

D.争取国家独立

解析:通过火花上部文字“请用上等国产火柴”,可知反映了人们要求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

答案:A

试题详情

6.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是( )

A.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    B.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C.对封建势力妥协      D.对外国资本有依赖性

解析:从引文“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一句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有一定的依赖性。

答案:D

试题详情

5.下面是1872-1894年、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以下不能从表格中得出的结论是( )

A.商办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B.商办企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在外资压迫下纷纷破产

D.外资工厂资本雄厚

解析:认真解读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商办资本所占比重从第一时期的9.6%上升到第二时期的41%,这说明民族工业是在发展而不是“纷纷破产”。另外注意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审题的时候要仔细。

答案:C

试题详情

4.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人类文明”,在19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文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不仅带来了侵略和奴役,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近代的文明,即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答案:C

试题详情

3.史书记载: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解析: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中存在雇佣关系,采用机器生产,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工业。

答案:A

试题详情

2.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④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解答关键是看选项与材料是否有关联,①从材料中无法证实,②与材料无关,因为材料涉及的是生产力方面的内容。

答案:C

试题详情

1.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解析:根本原因一般要从经济方面找,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是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

答案:D

试题详情

14.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当时农村的极度困难,1960年冬天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即是“调整”所达到的效果,它促使国民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答案: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