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解析:从材料看,孟子和司马迁主张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而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无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不分轻重厚薄,这与儒家的尊卑贵贱思想相违背。
答案:B
13.下图描绘的是三只缸和五个人在尝酒,由此你联想到的文献书籍是( )
A.《春秋繁露》
B.《四书章句集注》
C.《明夷待访录》
D.《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图片画的是三只缸和五个人尝酒,“缸”与“纲”、“尝”与“常”同音,比喻三纲五常;三纲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德约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后人根据董仲舒的主张归纳的,《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因此选A。B、C、D分别是朱熹、黄宗羲、顾炎武的著作。
答案:A
12.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11.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解析:“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的确立早于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目的“后世”之限定。
答案:B
10.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这句话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
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
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较死气沉沉
解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但在秦朝时,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接受法家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9.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解析:题目的着眼点是题干中的材料提到的韩非批评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C。
答案:C
8.“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举而上之,富而贵之”即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变得富贵。可以看出是“选贤能,尚贤”,体现了墨家思想。
答案:A
7.高二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老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A.“天法道,道法自然”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解析:老子认为世界的根本是“道”,强调顺应自然。B项是孟子的观点,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6.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C.该译本是研究中西文化交往的珍贵文物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英译本”“法译本”“拉丁译本”“无限辉煌”可知B、C、D三项准确,但A项说法不正确,因为春秋时期中国并不统一,也不能达到A项所说。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