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017  332025  332031  332035  332041  332043  332047  332053  332055  332061  332067  332071  332073  332077  332083  332085  332091  332095  332097  332101  332103  332107  332109  332111  332112  332113  332115  332116  332117  332119  332121  332125  332127  332131  332133  332137  332143  332145  332151  332155  332157  332161  332167  332173  332175  332181  332185  332187  332193  332197  332203  332211  447348 

14.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儒学在当时的神圣化,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答案:C

试题详情

1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解析:黄宗羲的主张中,不可能会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因为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排除D;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这一点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排除B;在黄宗羲看来,“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也就是说,他不主张建立一家之法,排除A。由“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来看,他主张建立法治,而不是由君主一人说了算。

答案:C

试题详情

12.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判断应选A。B、C、D与题意不符。

答案:A

试题详情

9.明清之际的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并且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传习和引用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著作是( )

A.李贽《焚书》                      B.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C.顾炎武《日知录》                  D.王夫之《宋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顾炎武在其代表作《日知录》中谈到了保卫国家与民族,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故选C项。

答案:C

试题详情

8.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可知,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呼吁废除君主专制,对农民的看法提出质疑。

答案:C

试题详情

7.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解析:据题干中的信息“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等信息分析,实际上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这是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