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136  332144  332150  332154  332160  332162  332166  332172  332174  332180  332186  332190  332192  332196  332202  332204  332210  332214  332216  332220  332222  332226  332228  332230  332231  332232  332234  332235  332236  332238  332240  332244  332246  332250  332252  332256  332262  332264  332270  332274  332276  332280  332286  332292  332294  332300  332304  332306  332312  332316  332322  332330  447348 

14.甲午战争后铁路兴修猛然增多,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列强的激烈争夺

B.清朝官员改变观念

C.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D.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也激起了中国人的救亡图存愿望,但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并没有迅速的发展。

答案:D

试题详情

13.晚清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有( )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是明确“影响”应包括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从而注意从经济活动、思想观念、对外联系、与传统运输的关系等角度入手思考。思维的盲点在于②,主要是因为它与近代交通的发展变化没有直接联系,解题时容易忽略这一点。

答案:D

试题详情

12.下列关于近代水运业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C.我国轮船运输吸取了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随着经济发展,火轮船在民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内陆省份

解析:准确区分和把握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学习的重点问题,也是本题的立意所在,通过题目的设计很好地考查了识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的起步,它吸取了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近代水运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主要往来于沿海、沿江航线。故A、C、D三项不正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11.近代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而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下列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当时修建铁路遭到顽固人士的反对

B.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C.此人认为当时中国不适宜修筑铁路

D.说明修筑铁路便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题目中提供的观点属于当时顽固势力的观点。A、B两项都属于材料说明的问题,C项属于材料所体现的观点,而D项则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容易错选C项,因为C项的表述本身错误,解题时受此误导而没有认清这种说法实质上是符合题意的,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

答案:D

试题详情

10.1888年,总长2 000米的清朝宫廷专用铁路建成,行驶在上面的是李鸿章为慈禧太后从德国精心定制的专用列车。因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故不用机车牵引,而由太监用绳子拉着走。对此现象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观念的落后是近代化的重大阻力

B.朝廷带头推广火车和铁路

C.统治者愚昧和迷信

D.清朝铁路建设落后于德国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历经曲折,说明观念的落后阻碍中国的近代化,也说明统治者的愚昧和中国的落后。“朝廷带头推广火车和铁路”和材料反映的信息正好相反。

答案:B

试题详情

9.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如图是当时婚礼的

照片。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

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

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解析:当时中国社会传统婚礼和西式婚礼并存,③的说法错误;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有的习惯穿传统的长衫、旗袍,也有的喜欢西式服装,故④的说法错误。

答案:B

试题详情

8.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知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如,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解析:材料体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20世纪初期,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解放。

答案:B

试题详情

7.电视剧《闯关东》在多家电视台热播,剧中格格那文和鲜儿从王府出逃,路上正遇到军队抓住行人强行剪辫子。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因此剪辫与辛亥革命有关。

答案:D

试题详情

5.下列关于晚清到民国期间服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B.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C.清末民国初年,有人穿着西装祭孔

D.西式服装取代传统服饰占据统治地位

解析:首先,明确“晚清”是指鸦片战争以后至清政府被推翻这一时期,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入手思考;其次,理解各选项的内涵:A项是旗袍的特点,B项是近代服饰的发展态势,C项反映了民国初年新旧观念的冲突。容易错选C项,单纯地认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革命政权已经建立,不会出现“假革命”的景象,主要是忽视了当时新旧交替与过渡的时代特点。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