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160  332168  332174  332178  332184  332186  332190  332196  332198  332204  332210  332214  332216  332220  332226  332228  332234  332238  332240  332244  332246  332250  332252  332254  332255  332256  332258  332259  332260  332262  332264  332268  332270  332274  332276  332280  332286  332288  332294  332298  332300  332304  332310  332316  332318  332324  332328  332330  332336  332340  332346  332354  447348 

8.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图一彩陶最早出现于原始时代;图二邢窑白瓷是唐代出现的;图三粉彩瓷是清朝出现的。因此,这位收藏家最早也是清朝人。

答案:D

试题详情

7.(2010·广东模拟)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鼓励人口增长。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情况最为相关( )

A.防止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的农业水利工程

D.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的兵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历史现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以保证国家安定和赋役征发。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腐朽、各种矛盾的激化,而不是由于人口流动,排除A,C、D两项结论是B项的具体体现。

答案:B

试题详情

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解析:注意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它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多投入多产         出,故B项错误。

答案:B

试题详情

5.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得以初步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 )

①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一些诸侯国扶植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革 ④曲辕犁的发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①②③表述均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都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发生于唐代,与题目时间不符。

答案:D

试题详情

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判断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诗文明确表达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一信息,与小农经济的特征相符,其余三项则不符合题意。

答案:B

试题详情

3.(2010·淄博模拟)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两个成语分别与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有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A项表述不全面,C、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B

试题详情

2.(2010·巢湖模拟)《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

  A.司母戊鼎            B.“废井田,开阡陌” 

C.曲辕犁             D.交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则材料说明奴隶在井田上干活时,不卖力,而在私田上干活时很卖力,因为他可以有一部分劳动成果。说明新的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提高了奴隶劳动的积极性。

答案:B

试题详情

1.(广州测试)若要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稷之孙曰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解析: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其中,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

答案:D

试题详情

18.(1)举例:50年代中期,新中国先后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1972年实现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认识:弱国无外交,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旧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弱国地位。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 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以中国为主导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了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试题详情

18.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外交形势发生一系列变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

请回答:

(1)新中国外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都有突出成就,试举例说明。新中国与旧中国国际地位相比你有何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有何影响?

第二十二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十二单元测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