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有轨电车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城市是 ( )
A.武汉 B.北京 C.天津 D.南京
2.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 )
A.自行车 B.电动车 C.三轮车 D.人力车
1. 20世纪初的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
A.乘汽车 B.坐轮船
C.坐火车 D.乘飞机
(2)主要目的:解决苏联的粮食短缺问题,从根本上来讲也是解决斯大林体制带来的严重的农业问题。 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的体制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
8.(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根源是“斯大林模式”失去活力,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的改革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其改革存在一定局限性。
7. 作为世界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的玉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经开始种植玉米了,那么玉米最早是怎么传播到欧洲的呢?
(2)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推行“玉米运动”。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6.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 ( )
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
5.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
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C.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
4.从斯大林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 ( )
A.综合国力难以增强 B.对外扩张负担过重
C.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D.尖端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引起了苏联局势的动荡,动荡的主要表现是 ( )
①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②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滑坡 ③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 ④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