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379  332387  332393  332397  332403  332405  332409  332415  332417  332423  332429  332433  332435  332439  332445  332447  332453  332457  332459  332463  332465  332469  332471  332473  332474  332475  332477  332478  332479  332481  332483  332487  332489  332493  332495  332499  332505  332507  332513  332517  332519  332523  332529  332535  332537  332543  332547  332549  332555  332559  332565  332573  447348 

6.“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正目的是( )

   A.利用其反对洋教      B.纵容其发展

   C.控制和利用         D.坚决镇压

   解析:从材料看,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猛发展,加上其反对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因而用之,徐图挽救。A项是片面的,B项说法错误,D项从材料中还不能看出。

   答案:C

试题详情

5. 义和团在其揭帖中写道:“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发农夫而护村坊。”从材料看“扶清”的含义应该是( )

   A.保护清政府         B.扶植满洲贵族

   C.扶保中国        D.替天行道

   解析:义和团的“扶清”虽然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淆,但是其具有强烈的爱国含义,本质是保中国,而不是保清政府。

   答案:C

试题详情

4.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正确认识是( )

  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尖锐 ②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足 

③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④具有爱国的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全面认识与评价能力。“扶清”虽然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淆,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决策。但是这个口号却容易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模糊对清政府本质的认识。“灭洋”反映了当时的时代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答案:A

试题详情

3.(2010·模拟精选)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试题详情

2.(2010·改编)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和上述观点无关的是( )

   A.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B.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C.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D.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答案:B

试题详情

1.(2010·改编)下图是一张义和团运动出现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流传的反对西方基督教的宣传画(《射猪斩羊图》)。画中对联是:“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造成中国人民对洋人与洋教的这种态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洋人与清政府勾结

   B.敌视外洋事物是中国农民阶级的特性

   C.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D.传教士肆意欺压百姓

   解析:敌视外洋事物并不是中国农民阶级的特性,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农民阶级就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交流。西方国家利用宗教为其侵略服务,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更是利用特权欺压百姓,这成为中国人民仇视洋人与洋教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试题详情

14.下面三幅图反映了20世纪前期的三次民主运动,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问题。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三次民主运动?

   (2)图三的民主运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有何历史意义?

   (3)指出青年学生在三次民主运动中所起的共同作用及其体现的值得我们学习的革命精神。

   解析:本题以青年学生参加的民主运动为切入点,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及青年学生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使命感,设计巧妙。从图中的标语这一有效信息可判断三次民主运动分别是什么;图三所示民主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可依据教材归纳;第(3)问从图中青年学生的游行示威可总结出其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答案:(1)图一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图二是1925年的五卅运动;图三是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

   (2)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蒋介石则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在中共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3)青年学生都起了先锋和桥梁作用。以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试题详情

12.(2010·试题调研)右图是张明海同学在西安拍摄的“西安事变旧址”照片。他在这张照片下面写了一句评价的话,下列哪句最合适( )

   A.西安事变是中国地下工作者配合抗日战争发动的事变

   B.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内部爱国势力为争取合作抗日而发动的事  

   C.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内部因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叛乱

   D.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投诚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因素,民族矛盾是根本原因,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主要原因,目的是争取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答案:B

试题详情

11.(天津联考)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妥协退让,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换取其反动政权的苟且偷安;而中共中央号召人民抗日救国,以挽救民族危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取决于( )

   A.两党力量大小不同

   B.两党矛盾尖锐

   C.中国国民党同日本关系不大

   D.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解析:国共两党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不是取决于各自势力的大小、双方的相互关系及与日本的关系,而是其各自代表的利益。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