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462  332470  332476  332480  332486  332488  332492  332498  332500  332506  332512  332516  332518  332522  332528  332530  332536  332540  332542  332546  332548  332552  332554  332556  332557  332558  332560  332561  332562  332564  332566  332570  332572  332576  332578  332582  332588  332590  332596  332600  332602  332606  332612  332618  332620  332626  332630  332632  332638  332642  332648  332656  447348 

3.(2010·改编)下图是1945年日本天皇投降诏书,这是自隋唐以来日本向中国学习的政治制度之一。皇帝“诏书”制最早可追溯到( )

    A.周文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唐太宗

    答案:B

试题详情

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

    B.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D.秦统一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秦始皇的个人才能

    解析:本题为逆向思维命题,题目所给信息是秦灭六国形势图。A、B、C三项说法都符合题目信息要求,只有D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D

试题详情

1.(2010·改编)《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之一

    B.秦国和其它六国性质不同

    C.七国用的人都是游士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诸人之力”的表述可判断出A项为最佳选项,B、C、D三项均难以得到材料的支持。

    答案:A

试题详情

13.秦汉时期,迷信思想流行,经常有地裂、地陷、山崩、水涌、冰雹等怪异自然现象发生。人们对此进行了探究,并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请回答:

    (1)两汉时期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其基本主张是什么?

    (2)下图是东汉时期哪位科学家的一项什么发明?它有何科学价值?他体现了怎样的探究怪异和自然现象的方式?这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1)西汉董仲舒,唯心思想代表;主张“天人感应”,认为怪异自然现象是天意的谴告。东汉王充,唯物论思想代表;反对有鬼神,反对天人感应说。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价值:它能够监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方式:张衡坚持科学的态度,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界的怪异现象,取得重要成果。

    意义:地动仪的发明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试题详情

12.观察下列三幅图,其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在于它集中反映了( )

    A.秦汉时期的杂技发展水平

    B.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

    C.秦汉时期文化先进

    D.秦汉时期的丝织水平

    解析:将三幅不同性质的文化成就放在一起,其共性也只能是共同的文化成就。即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C

试题详情

11.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作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订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答案:D

试题详情

10.不少网友笑话电影中的秦王说出:“和平”二字。一些网友说“和平”一词最早见于《宋书》。而导演张艺谋指出,在更早史书的《秦始皇本纪》中,恰有“天下和平”四个字。这本书应该是( )

    A.《汉书》      B.《史记》

    C.《战国策》     D.《后汉书》

    答案:B

试题详情

9.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他在中医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

    A.开创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著《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C.最早制成了麻醉药

    D.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答案:D

试题详情

8.王充认为,“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这主要是批驳( )

    A.佛教的“因果报应”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道教的“长生不老”     D.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