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516  332524  332530  332534  332540  332542  332546  332552  332554  332560  332566  332570  332572  332576  332582  332584  332590  332594  332596  332600  332602  332606  332608  332610  332611  332612  332614  332615  332616  332618  332620  332624  332626  332630  332632  332636  332642  332644  332650  332654  332656  332660  332666  332672  332674  332680  332684  332686  332692  332696  332702  332710  447348 

6.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的“启下”的具体表现是指( )

  ①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洋务运动之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①不可能是“启下”的具体表现,排除带①的选项A、C、D,可得出正确选项B。

   答案:B

试题详情

5.(2010·改编)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向西方购买军舰等武器

   B.开展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

   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解析:材料中李鸿章认识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因此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用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张,展开了一场洋务运动。

   答案:B

试题详情

4. 对下面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是洋务派的天真想法,而实际上洋务运动自强不强,求富不富

   B.通过学习这些“洋玩意”,中国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这幅漫画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D.在历史上,洋务运动最终失败,说明这些“洋玩意”对中国早期近代化没起到历史

作用

   答案:D

试题详情

3. (2010·改编)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

   A.政治集团利益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解析: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主要体现在用何种方式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是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统治,还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二者争辩的核心是治国方略之争。

   答案:B

试题详情

2. 中国近代的外商企业、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共同特点是( )

  ①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②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③都是以追逐利益为主要目的 ④都是使用机器的近代工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试题详情

1.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以救国,从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可以看出洋务派主张兴办民用工业。

   答案:C

试题详情

12.(2010·试题调研)“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摘自英国《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晨邮报》持上述态度是因为英国( )

A.曾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

B.经过启蒙运动,自由平等观念已得到了进步人士认可

C.经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期望法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实质的能力。英国报纸抨击本国政府不支持法国革命,很显然是对法国革命表示同情和支持。

答案:B

试题详情

11.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