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汉朝所说的“安息”,是指西亚的古国,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
3、文化:宗教传播,文化交流 4、军事:战争
(具体内容详见课本)
附:对外贸易
(1)概况:
秦汉:对外贸易的开始,以陆路为主。(丝绸之路、与朝鲜、日本、越南、西域的交流)
唐朝:对外贸易繁荣,水陆并进。(朝鲜、印度、波斯、大食、罗马贸易频繁)
明朝:海运发达,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清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对外贸易萎缩,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或外交)的五个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五)对外交通(请结合地图复习)
1、陆上丝绸之路
两汉: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
隋唐:⑴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⑵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非洲许多国家
宋元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废弃(荒漠化、战争、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提高、奥斯曼帝国阻碍)
2、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武帝后开通: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唐朝得到发展:从广州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南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
明朝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
附:联系:中国近代屈辱外交
晚清:抵抗--勾结--洋人的朝廷
民国时期:投靠帝国主义出卖领土、主权。 表现:北洋军阀政府(删)、 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废除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
新中国外交:基本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代政府的对外政策)
*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
1、经济:官方和民间贸易 2、政治: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明末-清初: “闭关政策”
原因:①是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产物②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影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之后。
认识: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是历史的主流。
1、汉-明:开放;
秦汉时期: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①范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扩展,与周边亚洲国家交往为主,与欧洲国家开始有了直接的交往。
②交通:以陆路为主(“丝绸之路”),海路为辅,开始吸收外文化
③内容:商品以丝绸、铁器为主,单向输出
隋唐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范围:东亚文化圈形成,与亚洲、欧洲、非洲有商贸和文化往来。
②交通: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④内容:双向交流(商贸、文化、使节往来)
4、明清(鸦片战争前)频繁,走向衰落
①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
②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③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④开始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西方的水利方法)
(1)国家强盛。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统治者开明的对外政策。
31.(河南许昌市四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回答: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2分)其思想核心什么?(2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后世称其为“亚圣”。简要指出他对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6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