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历代疆域类型: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权形式、行政制度、管理办法的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疆域的定义很难确定,也很难一概而论。疆域主要类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正式行政区:一般置农业区,或半农业牧区。有正式的、分级的行政机构。
②特殊行政区:历代在边远地区新设置的行政单位,多数是新控制或占领的地区,在非汉族(或本民族)聚居地区所设置的行政区,统治者给予一定的优待,实行比较松散的管理。这种特殊行政区往往是一种过渡形式,当条件成熟后,就会改为正式行政区。
③军事驻防、屯垦区:在边疆地区设置的以军事机构控制、监护、管理当地行政事务的区域。
④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区:在非汉民族聚居区或新控制的地方政权范围内设的行政区。它们对内部事务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⑤实际统治区:一个政权或政治实体实际上控制的,并得到相邻政权实际承认或没有受到干预的区域。
4、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
(1)原因:
中国古代王朝频繁更替的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导致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导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2)认识:
从王朝更替的结果与影响看,统一王朝和分裂割据政权的更替出现,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王朝更替虽然暂时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综合评价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①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但应当看到每一次分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③中国古代统一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主要原因:
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起有利作用;
第三,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奠基、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融合,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五,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④要辩证地认识封建国家分裂的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要看到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⑸对国家分裂和统一的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离”、“合”、“治”、“乱”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在“离”、“合”、“治“、“乱”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从历史的长远发展看,国家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
2、国家分裂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分裂的因素有:
①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
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
③或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但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2)、国家分裂的影响:
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而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1、国家统一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统一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日益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因。
③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④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的统一向心力不断增强。
⑤统治者注意采取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⑥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
⑦卓越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
2)、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保持了社会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④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⑥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
⑦有利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如水利设施、长城等。⑧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
⑨有利于抵御外国的侵略等。
3、中国疆域变迁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重点问题精讲
2、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只是大体上规定了诸侯对周王应尽的几点义务。对诸侯国的管辖措施几乎无从谈起,于是后来出现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混战,周天子的地位一再下降,最后连当诸侯的资格也没有了。
②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规定了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对周朝而言,这显然是个进步。
③西汉初年虽实行分封,“天下非刘氏莫属也”,但随着王国问题的日益严重,“文帝采贾
谊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汉书·诸侯王表序》),至此以后,王国由大分小,实力大减。到武帝时,“作佐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同上书)。所以西汉中期以后,大小诸侯国的官吏由中央任免,地方管理实际是诸侯国与郡县制并行的办法。
④隋唐对期,由于结束了长期的分裂, 实现了统一,疆域辽阔,对地方的管辖已初步形成了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做法。通过科举制任用各地地方官,有时还进行政绩考核。从唐玄宗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军镇长官称作节度使,该职务集当地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于一身,甚至不听中央节制,并因此导致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局面。
⑤北宋开始后,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从而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到中央,对加强中央集权起了一定作用。
⑥元朝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辽阔,于是建立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⑦明朝的地方机构,实际是一种地方三权分立制度。明太祖首先把元朝实行的行省机构废除,在各地同时设立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分掌地方的行政、司法、军政。三司互不统辖,分别直接隶属中央的相关部门,这种做法不仅职权明确、上下贯通,而且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⑧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的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吸取了前代很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机构管理体制。在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做法上,在满洲和蒙古族生活区域,设置五将军辖区;在藏族地区的西藏和青海,专设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其他内陆和沿海地区,则实行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在机构设置上,根据不同情况在各省区分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管理地方;又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同时对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还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政策,对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清朝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从政策到措施都比以往朝代更加完善。
⑨明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武力镇压地方割据叛乱势力,如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镇压“三藩之乱”;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如达赖、班禅册封制度的创立,明朝僧官制度等;反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1.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
①全国大统一: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西晋的短期统一;
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
②局部统一:在我国的大分裂时期,往往很多时期是局部统一。
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
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
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
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
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③大分裂时期:主要包括三次大分裂: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的割据混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大分裂;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907-1279年)的民族政权并立。
④大统一时期的分裂局面:大统一时期也曾经有少数分裂局面的出现。
西汉前期的王国问题引起的地方分裂割据;
东汉后期自黄巾起义后的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84--220年);
西晋后期(从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至316年灭掉西晋)的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和内部纷争;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763-907年)的藩镇割据,特别是黄巢起义后(875-907年)唐朝名存实亡时期的藩镇割据混战;
清朝前期的“三藩之乱”(康熙时期)。
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