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717  332725  332731  332735  332741  332743  332747  332753  332755  332761  332767  332771  332773  332777  332783  332785  332791  332795  332797  332801  332803  332807  332809  332811  332812  332813  332815  332816  332817  332819  332821  332825  332827  332831  332833  332837  332843  332845  332851  332855  332857  332861  332867  332873  332875  332881  332885  332887  332893  332897  332903  332911  447348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①政治制度: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③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拓疆、交通和文字: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直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试题详情

(四)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1.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

①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②范围上:参与阶层广泛,遍及各大洲,具有全球性;③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2.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作用:

①对制止战争、对限制军备竞赛、对裁军起了积极作用;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国政府及朝野政党的政策制定;

③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0世纪下半期,世界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归纳:

二战劫难使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核武器阴影的笼罩,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美苏“冷战”加剧,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及军备竞赛的升级,造成世界不安宁;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的存在,威胁世界和平;众多文化名人的推动,如罗素和爱因斯坦;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的增强。

试题详情

(三)8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主题:世界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三次高潮,由欧洲兴起并迅速波及整个世界

1.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三次高潮大事件:

①“1983年的炎热秋天”:欧洲上千万人的反核和平运动。

②运动核心内容--反对美苏的核军备竞赛、要求裁军,强调欧洲建立“无核区”。

2.世界和平运动第三次高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①原因:北约准备在西欧部署美国中程导弹以对抗苏联。

②影响:运动波及到世界各地;推动联合国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确立“国际和平年”;(补充人教)联合国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

试题详情

(二)60、7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主题:世界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二次高潮,中心在美国。

1.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二次高潮大事件:

①由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抵制征兵,反对侵略战争开始。②多种多样的反战形式--游行示威、拒缴战争税,召开宣讲会,极端自焚等。③特点--阶层多,时间长,规模大。

2.世界和平运动第二次高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①原因: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并使战争不断升级。

②影响:与当时的黑人民权等运动相结合,构成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社会浪潮;运动波及到欧亚大洋洲等地。

试题详情

(一)40、50年代的世界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一个高潮

1.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一个高潮大事件:①第1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49,巴黎和布拉格--呼吁和平合作;要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中国派代表徐悲鸿参加了1949年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②第2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0,华沙--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和平共处”原则。③《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1955年--指出核战争的危险;倡导和平解决争端。

2.世界和平运动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①原因:二战劫难的影响;核武器阴影的笼罩;美苏“冷战”加剧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②影响:推动了50年代的和平运动;推动科学家投身运动。

试题详情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时间
1948年
1956年
1967年
1973年
战争进程特点
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
埃及抗击英、法、以
以色列突袭阿拉伯国家
埃及、叙利亚进攻以色列
结果
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5
埃及实现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以色列占领整个巴勒斯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一些地区
埃及和叙利亚收复土地面积不大

试题详情

2.不同点:

(1)两场战争的国际背景不同。朝鲜战争的背景是冷战初期,超级大国将其在欧洲的对峙向全球扩张,此时美国整体力量处于巅峰时代,对自身充满自信,在某些人眼中,世界大战并不特别可怕。而苏联,由于国力正在恢复,东欧统治尚不稳固,对美苏冲突是有顾虑的,斯大林曾经试图与西方媾和,但不被美国接受。

越南战争的背景是冷战中期,超级大国的势力范围大体确定,美国的目的不是全面战争,而是巩固封锁线。苏联国力处于上升期,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也较强,在全球转入攻势。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国力发展较慢,对外交往集中于第三世界。

(2)两场战争的作战方式不同。朝鲜战争是大规模常规战争,庞大的正规军实施一系列战役行动,由于战场狭窄,无法展开更多部队,双方普遍采取轮换作战的方式,作战的强度可以与二战相比。故此消耗极为惊人,军费负担沉重推动双方走向谈判。

越南战争的规模略小,时间更长,一系列中小战役与游击战结合,美军在战役中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无法战胜武装的民众,输掉了游击战。由于越南人进行的是民族解放斗争(朝鲜战争不具备这么强烈的民族色彩),任何因素都不能使他们停止战斗,这是越南人获胜的根本原因。

(3)两场战争的影响不同。

朝鲜战争,中国收益最大,不仅提升了国家声望,也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援助,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有人说不利于解放台湾,但是中国当时的海空力量尚不足以保证此类作战的胜利。社会主义阵营展示了团结的一面,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柱得到确认。美国则确认自身在西方和自由世界的领导地位。

越南战争,越南收益最大,统一了国家,提升了声望,得到了苏联的持久援助。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声望上升。中国证明自己作为东亚大国的作用,为中美接近创造了条件。美国名誉扫地,唯一的收获是拉拢中国。

试题详情

1.相同点:两者都发生在亚洲,都在中国的周边,都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最终结果都以美国失败告终。

试题详情

5.波茨坦会议

西席林霍夫宫坐落在柏林西南哈韦尔河畔的波茨坦市,因《波茨坦协定》在此签署而闻名遐迩。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也是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波茨坦会议是战时三国政府首脑三大会议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历时两周有余。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迫在眉睫,同时为了减少太平洋战场上的牺牲,美国希望苏联尽快参加对日本战争。就在杜鲁门到达波茨坦开会的第二天,接到了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的电报,获悉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在杜鲁门看来,有了这东西垫底, 苏联出不出兵都无所谓了。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他装作不在意地把这个消息捅给了斯大林,说美国已拥有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但是,斯大林并“没有表示异乎寻常的兴趣”。

会议通过了两个主要文件,一是《柏林会议公报》;一是《柏林会议议定书》。两个文件都经三国首脑签署。当时只发表了包括十四项内容的公报。议定书则有二十一项,内容比公报多。此外,会议过程中还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彼茨坦公告》。 经过争论与协商,在一些主要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第一,设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关于缔结对德国等战败国和约的准备工作以及讨论了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及其加入联合国组织的问题。

第二,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解除德国全部武装,铲除可用作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一切武器、军火及战争工具均由盟国处置或予以销毁;摧毁纳粹党及其附属机构,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禁止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复活,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

第三,关于规定德国的赔偿责任。最后商定赔偿应由每个占领国从自己的占领区征收,苏联还从西方占领区取得所拆迁的德国工业设备的25%,其中10%是无偿获得,15%用粮、煤交换。

第四,关于波兰的疆界问题。会议承认了新成立的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规定德国原来的东部领土,以及不归苏联管辖的一部分东普鲁士及原但泽自由区,均由波兰政府管辖。

会议期间还发表了由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促今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并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

这次会议是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继续。由于反法西斯战争已近尾声,战时同盟基础逐渐消失,盟国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苏、美、英就战后世界政治安排展开激烈争论。尽管如此,当时对日作战尚在进行,盟国仍需继续合作,波茨坦会议的历史作用就在于它及时地调整了三大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对大战结束时出现的一系列迫切问题,例如边界问题、对德国和其他战败国的处置问题等,基本上达成了协议,为建立战后世界的新秩序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使日本分化盟国的迷梦化为泡影,维持了同盟国之间的关系。这对巩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迫使日本早日投降起了积极作用。

试题详情

4.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战争形势更加明朗,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为朗不远,这时苏美英各大国都面临着一个战争胜利果实的分配问题。德国法西斯却妄图与美英单独媾和,挑拨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因而使苏联与美英之间的矛盾和互不信任日益明显。为了取得谅解,协调关系,研究与解决面临的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因此,被称为克里米亚会议,或雅尔塔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它的规模很大,仅英美两国代表团的成员及工作人员就将近七百人。

会议经过八天的激烈争论与讨价还价,有的问题达成了协议,有的问题尚未达成最后协议。会议结果,签署了“英美苏三国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公报”、“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的议定书”、和“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雅尔塔协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