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5505  335513  335519  335523  335529  335531  335535  335541  335543  335549  335555  335559  335561  335565  335571  335573  335579  335583  335585  335589  335591  335595  335597  335599  335600  335601  335603  335604  335605  335607  335609  335613  335615  335619  335621  335625  335631  335633  335639  335643  335645  335649  335655  335661  335663  335669  335673  335675  335681  335685  335691  335699  447348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它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道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而得名。

1.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一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二是汉朝政府的保护和经营,在丝绸之路上修道路、筑长城、设驿站,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试题详情

4.张骞通西域意义

首先,开启了西域各国和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其次,促进了汉朝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成为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互相传递着文明的信息;再次,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深化升华 张骞通西域先后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反对匈奴。由于当时大月氏已经西迁,张骞没有达到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但通过这次出使,他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和他们愿意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张骞这次访问了西域很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访问长安,相互间交流增多。

试题详情

3.张骞通西域路线

张骞通西域从长安到西域有南道与北道之分。南道:敦煌--鄯善--莎车--葱岭--大月氏、安息。北道:敦煌--车师--疏勒--葱岭--大宛、康居、安息。

试题详情

2.张骞

张骞(?-公元前114),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初任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应募出使大月氏,约之与汉朝夹击匈奴,曾翻越葱岭,亲历大宛、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等地。元朔六年任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拜中郎将,出使乌孙,联络其夹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并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和月氏等地。自此,西北诸地始通于汉,“丝绸之路”开通。

试题详情

1.西域

西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泛称。在汉代人的观念中,“西域”的界线并不十分精确。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的南疆。西汉中期,人们对西域的地域概念扩大,已包括了北疆和中亚、西亚、南亚等地。总之,通常所说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地区;广义的西域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的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等地区。这里所讲的西域是广义西域。

试题详情

2.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战役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发生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8)。匈奴以二万骑兵进攻汉并杀辽西太守,汉派卫青率三万骑兵击败匈奴,收复失地,设置朔方、五原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率数万骑兵,从陇西、北地出击匈奴,深入二千余里,夺取了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此先后设置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为汉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匈奴大举南下掠杀,汉在北平、定襄郡等地损失惨重。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击匈奴,大败匈奴骑兵,致使匈奴远徙漠北。

 深化升华 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正是在各民族的战与和之间,我国历史曲折向前发展着,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衰变故,才使得我国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难点剖析 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试题详情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与各少数民族聪明智慧、才智的历史。匈奴作为少数民族之一,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1.西汉和亲政策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数量的絮、增、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用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试题详情

13.列表比较宋辽、西夏和议的内容。

解析: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用图表的方法进行总结。列表归纳总结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简捷、更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 

试题详情

12.填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A、B、C、D所代表的地名。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解析:考查对辽、北宋、西夏的疆域及其都城的掌握情况。澶州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点,在这里发生了澶州之战,后来又签订过澶渊之盟。可依据教材的地图进行回答。 

答案:兴庆 上京 东京 澶州

试题详情

11.(2006湖南常德中考,10)下列对北宋历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发达但文化上并不繁荣      B.科技发达但政治上并不强大 

C.军事强大但科技上并不先进      D.政治强大但经济上并不发达

析:宋朝为巩固其封建皇权统治,防止农民的反抗,迫切要求把唐末、五代以来割据的、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所以宋朝在政治上、军事上一直不够强大,但在经济、科技方面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