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期末检测题答案 一、1.A2.B3.B 4.A5.C6.D7.C8.B9.D10.B11.C12.D13.D14.C15.B16.C17.D18.A19.C20.D21.A22.D23.D24.A25.D 二、1.埃及 古巴比伦 印度 中国 2.洋务运动开始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内战开始 3.郑和 迪亚士 达·伽马 哥伦布 4.《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或《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 三、1.(1)约克镇战役(2)大陆军 华盛顿(3)美国是正义之战;人群众积极参加,法、荷等国的援助2.(1)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受到剥削日益贫困,两大阶级对立和斗争明显尖锐。 四、1.(1)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压迫(2)纳西比战役(3)1649-1660年(4)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2.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9、(1)①(3分)
②(1分)
(2)(3分)
(3)原因:(3分)
38、(1)(4分)
(2)(3分)
(3)(3分)
37、(1)(3分)
(2)(4分)
(3)(2分)
建议:(1分)
36、(1) (3分)
(2)(4分)
(3)(3分)
39、材料一:中部地区是指既不靠边也不临海、相互毗邻的内陆腹地。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六省,六省的人口总数为3.61亿占全国28.1%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约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3.0%。
在这里,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较好。有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内陆重要的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有水、电、煤、良田,旅游、劳动力等众多资源优势。这里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
然而,在近十多年里,这一地区经济没有出现与其资源、地位相适应的快速增长。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看,200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中,中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全国人均收入前10位排名中,东部8个,西部2个,中部1个没有。
材料二:与“沿海率先改革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在2005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再一次明确地提出来,这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从单一战略转向多元战略,从单体战略转向整体战略,一个“连接南北、启动东西”的战略格局全面形成。
材料三:中部六省地图。
(1)中部地区曾经是一块热土,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无论是在民主主义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①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中部省区有哪些大的革命活动发生?(3分)
②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中部地区的哪个省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从而产生了中国农民的哪一项伟大创造?(2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中部崛起战略中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六省的区位优势有哪些?(3分)
(3)结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回答: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3分)中部地区怎样才能“崛起”?(4分)
200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社会·思政考试答题卷
37、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性生活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材料二: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环保立法的力度,《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实施。
(1)材料一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哪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3分)
(2)联系我国当前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实际,谈谈“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经济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党和国家是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请你再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一条建议。(3)
35、2005年1月4日是元旦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全国各地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全力捐助印度洋地震海啸灾民。这
①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④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觉悟的表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