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史 B、设置刺史
C、尚书令代替丞相掌握了行政权 D、建立“中朝”机构
例4、宋太祖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县是为了( )
A、防止武人割据 B、控制地方实权
C、提高行政效能 D、发展地方变化
例5、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 )
(1)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扩大了元朝的行政区域,发展了版图
(3)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4)带有民族压迫的色彩
A、(1)(2)(3)(4) B、(1)(2)(4) C、(2)(3)(4) D、(1)(2)
例6、下列官职不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御史 B、刺史 C、节度使 D、观察史
例7、元朝设置的行省之下管理边远民族地区的机构是( )
A、达鲁花赤 B、平章政事 C、宣政院 D、宣慰司
★例8、五代十国依赖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例1、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
(1) 起用布衣为相
(2) 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削弱三公权限
(3) 形成“中期”决策机构,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执行机构
(4) 尚书令代替丞相掌握了行政权
A、(1)(2)(3)(4) B、(1)(2)(3) C、(1)(3) D、(2)(4)
例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 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的权力
C、 以六部分理朝政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
例3、宋朝被称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
A、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B、中书省和枢密院
C、尚书省和枢密院 D、三司使和枢密院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典型例题分析:
1、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解答:(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地方管理体制的变化趋势怎样?
解答:(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虽然重视对地方的监督,但是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北宋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实行州县两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进行管理。
(2)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建立起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的管理体制。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导致 ,而且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重点难点分析
1、 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主要解决了什么矛盾?
解答:(1)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6、元朝
(1)地方实行 制度,省最高长官称为 ,拥有大权
(2)行省之下,分 、 、 、 ,边远民族地区设 管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