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1631  341639  341645  341649  341655  341657  341661  341667  341669  341675  341681  341685  341687  341691  341697  341699  341705  341709  341711  341715  341717  341721  341723  341725  341726  341727  341729  341730  341731  341733  341735  341739  341741  341745  341747  341751  341757  341759  341765  341769  341771  341775  341781  341787  341789  341795  341799  341801  341807  341811  341817  341825  447348 

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试题详情

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

试题详情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试题详情

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试题详情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试题详情

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

试题详情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

(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7)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8)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

(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题详情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试题详情

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

(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

(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试题详情

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3)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

(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