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2359  342367  342373  342377  342383  342385  342389  342395  342397  342403  342409  342413  342415  342419  342425  342427  342433  342437  342439  342443  342445  342449  342451  342453  342454  342455  342457  342458  342459  342461  342463  342467  342469  342473  342475  342479  342485  342487  342493  342497  342499  342503  342509  342515  342517  342523  342527  342529  342535  342539  342545  342553  447348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是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人控制 D.辛酉政变

试题详情

10.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答案]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是1994年全国高考第42题。该题审题中要找准的关键和重点在二、三两问。第二问的比较,不要把法国启蒙思想的内容都摆出来泛泛地比,而是要把与中国维新变法有关的部分(相似或相近)拿来比较;不是从所有方面比,而是只比“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不是比相同点,而是比不同点。这一问解题的正确思路应是:法国启蒙思想从舆论上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动员和准备;中国维新变法思想则促成戊戌变法。前者胜利了,后者却失败了。然后从这种不同出发设计的第三问,要求考生分析、探究其所以不同的根源(社会客观条件和思想理论本身两方面都要考虑),这一问答起来难度也最大。

[能力训练与测试]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动

试题详情

8.1900年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

[答案]C

[解析]这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此题考查学生对清政府反人民本质的认识程度。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的,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阶级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清政府不可能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也不可能从实质上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当义和团势力已达天津时,清政府看到了威胁,想加以利用;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是清政府可以利用义和团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题的正确选项应为C。

试题详情

7.康有为向光绪帝递呈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答案]A

[解析]这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做法。二是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应诏统筹全局折》向光绪帝提出了确定维新变法政策、选拔人才、改革中央机构三项主张和各方面实施新政的具体建议,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而B、C、D三项内容则是此前康有为、梁启超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等论著中所阐明的内容。

试题详情

6.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

①攫取高额回扣利息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④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这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此题要求学生明确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政府贷款的目的,是一道“由果找因”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的准确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题目本身有不甚理想的地方,但渗透了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的因素,学生不难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

试题详情

5.下列对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于优惠  D.中国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不正确表述,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该题四个选项要排除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容易,要排除C、D两项,必须能准确再现《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尤其是正确答案A,很多学生一看有“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上就断定是正确表述,而对“中国战败”这四个字缺乏推敲,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对于这一历史结论,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试题详情

4.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清军的武器装备落后  B.法军首先发起进攻  C.清朝海军实力不如法国  D.清政府采取“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

[答案]D

[解析]此题可逐项分析,A项虽然对战争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B项也不正确,战争的攻防是可以变化的;中法战争主要在陆地上进行,C项也不恰当;清军处于被动的原因只能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中寻找,正是这个错误的方针,使得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最终不败而败。

试题详情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们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的诱导而兴起  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近代企业的主要特征。近代企业产生的时间、条件和投资的方式都是外在的东西,而它的主要特征是机器生产,这是它与手工工场的最大区别。假如不是采取机器生产,尽管产生的时间在近代,也不能算近代企业。

试题详情

2.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有关洋务运动的基本知识。洋务运动是由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奕訢为首的洋务派搞起来的,他们引进一些西方的生产技术,开办了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某些抵制作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答案应是C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