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复习重难点
重点:1、《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章节中与能源、交通、医疗、环境等方面的结合点;2、适当关注有机方面的前沿科技成果,特别是近些年诺贝尔化学、医学奖方面的内容
难点: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相关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的信息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训练,着力点放在有机合成和有机推断上。应该特别注意定性和定量结合即带计算因素的推断题,也要注意无机与有机结合的一些试题
2.题型与考查方式
最近几年理综综合能力测试利用新材料、医药、农药、环境、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或研究成果作背景材料作为载体,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题型逐渐丰富起来。生活中的有机物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石油、煤、天然气、油脂、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从理论上学习的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由于高考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靠近学生生活。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这一部分成为高考命题的新热点。在学科内综合中,由于糖类是多官能团化合物,在题目设计中能体现所有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在连续四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将该部分内容作为命题素材;又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生物联系密切,在高考试题这一部内容连续四年出现了学科间综合试题(生物与化学两个学科间)。这一部分在命题时往往与烃和烃的衍生物相联系,主要考查这些有机物中官能团的性质和转化。
主要为框图推断题,是这几年的重点题型。常以新情境题形式出现,它能把有机部分所有重点及主干知识,如结构、性质包容在题中,达到既考查基础知识,又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与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贡献的目的。
1.《考试大纲》的要求
(1)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2)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3)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4)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5)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
(三)巩固课堂成果。
每次下课时,并不要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
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功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
因为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记忆后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
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
完善了。
尹鹏(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
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有过许多的经验教训,也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回过头来看一看,感觉让我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总结和归纳的方法。
我所理解的总结归纳有两种方式。如果可以打个比喻的话,一种可以称为“结网式”;另一种
,“织补式”。
常有同学抱怨化学的知识点太繁复,太多的化学物质,太多的化学反应,太多的化学规律,……
细小而庞杂。其实,这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也有着各自在体系中的位置
--知识就象一张网。那些面对厚厚三册化学课本感觉头脑中一团乱麻的同学,应该做得是进行“结网式”总结:抓住其中的重点,发现相互的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一句话,编结一张属于自己的知识网,记得在高一、高二时,教化学的杨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每一章学完之后,都写一个小结,理清这章知识的脉络,等到高二复习前,手里捏着薄薄一叠写满小结的纸,真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同学,如果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这项“结网”的工作,那么我恭喜你;如果你没有,我要对你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不要说自己没有时间去归纳总结,把在题海里涵游的时间砍掉一些,整理清自己的知识体系,会使你学得更自如而轻松的。
以上讲的是“结网式”的总结,通过它,我们便可以对知识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但要参
加高考,光有它,光有这样一张网,还是不够的--这张网还不够细密和柔韧:我们还应进行“
织补式”的总结、归纳。
我们在看书和做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有着这样、那样的小的缺陷;同时也在解题时
学会许多细小而有效的技巧,这些我们也最好归纳整理,总结到自己的小结本上。它们是“结
网式”小结的补充,必不可少的补充:正好比在粗的网络上缠绕上许多坚韧的细线,使这张网
更细密而结实。在高三的后半学期,有大量的习题等待大家去做。做完每道题,都应想想自己
通过它学到了些什么,并将其中的精华总结下来,这样,才可以使这套题目起到应有的作用,否
则,可能只有苦劳而没有回报。
陈华锋(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
化学对于高考来说,是很重要的。理科生如果化学考砸了,总体成绩肯定会不太好。而把化学
考好了,则有助于增强信心,有可能出现在其它科的考试中超水平发挥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会有一些人,化学学得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没学好,所以现在感到很困难,有的甚至失去了兴趣,所以他们在化学上花的时间很少。大家知道,在功课上不花时间,要取得进步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在这儿要来劝劝那些同学。
化学是一门立竿见影的学科。所谓立竿见影,是指与其他学科相比,投入同样多的时间,所提高的分数,化学要比其它学科高。举一个例子,某考生甲和某考生乙,他们的水平相同(均是理科考生),他们每天有6小时的复习时间,所以他们都用1小时时间来复习语文,1小时时间来习数学,1小时时间来复习物理,1小时时间来复习化学,1小时时间来复习英语。但是这样只花
了五个小时呀,还有1小时剩下,用来干什么呢?高考生的时间很宝贵,他们当然不会用来玩的,
所以考生甲用这1小时来复习语文,考生乙用这1小时来复习化学。结果,高考结束后,人们发
现,数学、物理和英语三科,考生甲的成绩和考生乙的成绩都相同,但语文成绩,考生甲比考生
乙高了4分,可是化学成绩呢,考生乙的成绩却比考生甲高了20分。所以总分来说,考生乙比考生甲高16分。16分呀,这是了不起的差距。甲和乙原来的基础相同,用功的程度也相同,可是乙就比甲高了可贵的16分。为什么?就因为乙在化学上采用了高投入的政策,而考生甲却错误地选择了在语文上采取了高投入。归根结底,这是由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化学是一门以记忆性为主的学科。它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太多的技巧,(这相对于数学和物理来说的),只要你记住了化学事实,你就可以答对。所以我说化学是一门很容易提高的学科,它不象语文、英语那样需要很大的投入,才有一些提高,它只需要较小的投入,就有较大的产出。
同学们要树立信心,只要我花时间去学化学,我肯定会有提高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即
兴趣。有些同学也许会说:“我知道学化学一定会提高,但我就是不感兴趣,不想去学”。那么我要劝你,同学,兴趣也是培养出来的,爱因斯坦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高考需要你学化学,所以你一定要学,你不得不学,但是,当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你会认识到化学内部的规律,那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同学,你一定会对化学感兴趣的。
最后,祝同学们努力学化学,高考创佳绩。
(二)巧妙听讲,主动思考。
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
--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
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花力气,而对疑难
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可以想到干冰(CO?2)也可用于人工降雨。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地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重要之处可以稍停下来思考一下,细味这个问题,这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还要注意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
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记
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那种课上抄笔
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课前预习不可少。
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易难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
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化学性质)?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后有一定印象的。
预习时如果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
强听课时的针对性。
程式切不可一个一个背,而要联系起来看。每一个方程式都可以归结为反映了某种反应物或
生成物的性质。对这些性质加以区别(如氧化性、还原性等),然后以这种特殊物质的基点向
外辐散出去,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这里要注意的是反应条件,应加以区别。对这些居于网
络基点的物质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对于有机物的分析大致相同。要注意的是有机物的化学键尤其是极性键是非常重要的,一定
程度上是它决定着有机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有余力的话,应对其极性键电子云的形
状,结构、偏转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有一定了解。这对理解有机物性质是很有帮助的。
化学实验也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对实验的总结也是亲自做为宜,若无此条件,恐怕也只能“
纸上谈兵”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是要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用途及其精确度、适用范围等。如
滴定管可精确至0.01mL,烧杯不可直接加热,要垫石棉网等等。而针对具体实验,首先要明
确实验目的,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要画出装置图。我以为掌握装置图是掌握一个实验的基
础。最后对实验中的各处细节要加以记录,如温度计的插入深度,什么时候才可以停火等等
,因为这可能就是考点。以上这些是为了培养一种实验素质。考题不太可能出已做过的一模一样的实验,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了这种素质,当可应万变。
化学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一个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的基础
上,这种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化学学习我认为知识与能力应该并重。
李劲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系学生,高考成绩为647分):
长期以来,我都认定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但身处于考试制度之下,我又不得不做一个考试
的拥护者。很多时候,我觉得如果没有考试我会更幸福,而有了考试我会更成熟。有多少次
考试就有多少次发现自己缺点的机会,也就有多少次改正缺点的机会。我自己就是在一次次
考试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最初让我领会这一点的是化学考试。
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各科成绩都让人刮目相看,唯独化学成绩,难以启齿,是70分(满分110),比班里的平均分还低5分。一向在各科考试中名列前茅的我,第一次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发成绩那天是1月11日--我的生日。不记得那生日是怎么过的,只知道无论妈妈如何劝慰都无法止住我的泪水--那可是我第一次为考试成绩而哭泣啊!一直以来,我被认为是那种凌驾于一切烦恼之上,永远不懂得忧愁的人,但我知道我不是。笑容早晚会被泪水击垮的。而那次,我是真的被刺伤了--不管是在自尊上还是自信上。一个下午过去了,
泪水流干了,我也开始慢慢清醒了。这失败倒底是什么造成的呢?我第一次郑重其事的开始
剖析自己:首先对化学缺乏兴趣、学习不主动;其次,在化学上没下什么功夫,没做多少题
,从那以后开始了我为化学而奋斗的历程。
高三那年,更是我猛拼化学的一年。尽管两年来的努力已卓有成效,但离目标还有距离,这
一年里,我做了不知多少化学题来弥补这段距离。虽然我不是题海战术的拥护者,却深知题
做多了心里会有底,有时候原本不理解的东西在做题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而且解题有时
也是件蛮有乐趣的事情。所以我对解题情有独钟。(当然做题要讲究质量,而不只是数量。)
不过,考试就是那么奇怪,远不像做题那么简单。上文所提及的那次考试虽是我第一次为成
绩而哭泣,却不是最后一次。
进入高三,考试突然增加了许多,而哭泣也随之增加了。不记得多少次躲在被窝里哭到深夜
,有多少次一个人徘徊在大槐树下偷偷抹眼泪……而在所有那些不理想的考试中,最不理想
的又是化学。
当然化学考试题目偏难是一定原因,但我自己的缺点却是主要的。由于题目难、题量大,往
往答完题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检查,而做题的准确率又不高,往往是眼睁睁看着自己把会做的
题做错了。为了提高准确率,我把重点放在了平时做题上。每次做题都不检查,直接答案批
改,计算准确率,并记录下来。开始的时候,准确率的确不高,但每次我都督促并鼓励自己
。久而久之,我确实比从前谨慎多了。
除准确率外,我在考试中还有其他的毛病。而这些通常是在每次考试后痛苦的自我剖析中发
现的。这种时候,我总是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如果这时再进行一次考试的话,我断定自己会
考得很好。但可惜的是,从没有哪两次考试离得这么近,而当下次考试到来时我常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又犯起了老毛病。为了留住“伤疤”,我准备了一个“错题本”,把每次考试的错题都记录下来,不光修改还要写上错误的原因和自己的缺点。随即,这个本子不光记考试中的错题还记平时做题时有代表性的错误,并最终发展为每科一本。每考一科之前,我都会翻阅这个本,剥开旧日伤疤,以提醒自己。化学尤其如此。这种方法确有成效,同样的错误,我很少重犯。
吴子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免试推荐入清华大学):
化学。在我看来,化学介于语文英语和数学物理之间,因为它既有许多要死记的东西,又需
很灵活的思维方式。也许大家在做化学题时已经感受到了,其类型是较明显的。一章节有其
代表性题目,一种类型的题有其特定的解法,抓住了这些,真正弄懂了,就万变不离其宗了
。平时就要积累这种经验。那么,平时着重记什么呢?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特性,变化规律等。一言以蔽之,个性与共性。在这些基础上,最好能适当加深。我参加过化学竞赛,记得
第一堂课上,老师就对我们说:“可能会有同学认为竞赛对基础学习没什么帮助,其实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站在低处看一个事物很难看清全貌,但站高些就容易得多了。化学竞赛就是这样,你的理论学多了,看一些问题就比较容易看透,想通。”日后的学习证明了老师的说法。知识面扩大,想问题的途径也多了。而且高考化学题越来越倾向于考与课本联系面又高于课本的题和那种信息题。此时对由此及彼的知识迁徙能力和推断能力的培养便成当务之急,这些,都可以在竞赛训练中实现。况且,若需要用到的理论已经学过了,那做题时就不用从零开始,也比较有信心了,这是正常心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觉得化学的学习不能只拘泥于课本,而应该尽可能地扩展知识空间。所谓“一览众山小”,那是登上了五岳之首的缘故。
魏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生,曾获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
化学我个人认为是一门有较多记忆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化学。因为有许多东西要记,例如:
物质的物理性质,金属有燃烧现象及反应方程式,有机物的反应过程。所有这些你必须是清清楚楚,一定要说一不二,是什么就是什么。决不要含糊,只有这样,才能对你的将来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记忆的同时也要掌握化学题的计算方法及原理:质量差量法、体积差量法、
阿佛加德罗定律,这些方法要在做练习中不断地巩固,直到运用自如,决不能因为题的改变
而不会,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奥秘就在于此。在高考化学中必有化学反应式的配平,这对你
来说应当是必拿分的题,一定要全拿到分,而且要快,不要在此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因为
分数太少了。这就要求你平时对化学反应式的配平的掌握一定要熟练,化合物升降法要熟练
,多练多写,书上出现的反应方程式一定要熟到提笔就写的程度。化学中另一个重要地方就
是大到有机物了,这里的反应类等一定要清楚,及代表物的反应,要会由此及彼地写一些有
机反应方程式,其实这不难,就看你对题目给出的反应理解了没有,一定要理解再去做,切
不可马虎。因为高考中推断有机物分子式或结构间式的题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机题回答
的好,分数的一大部分就已经到手,所以有机方面学习要学的扎实,各类反应、反应方程式
一定要写的滚瓜烂熟,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这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记得
当时,我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好,但是我不松懈,我一直都在努力,最后终于做到了,我相信
,只要有决心,什么事都可以成功的。
刘海涛(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青海省高考理科第六名):
整个化学分为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部及二者之间也可谓是联系紧密,因此化学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把握这些联系。无机化学以元素周期表为其总纲,以无机物的化学反应规律(如复分解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逆反应规律等等)为各元素各物质间的联系主线,这在高中化学书的章节安排中就可看出。而有机化学是以有机物的化学基(如醇基、醛基、酸基、酯基等等)为标志来组织知识的,各知识间也以有机物反应规律相联系。可见,化学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因此试图把握这些联系是可行的。另外,我在理科学习过程中不仅重视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努力做到及时质疑、释疑。因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其中主要的阻力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因此能否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便成了能否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关键。学习的甘苦也往往能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品尝到。而很多同学的心理本能是知难而退,这便使他(她)们失去了很多取得进步的机会,因此,有意让自己去质疑、释疑是很有必要的。
张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
提起高考,就总是感觉自己是十分幸运的,特别是越来越多地看到新闻媒介对高三学生重负的报道,更加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记忆中我的高三绝没有这么苦,似乎轻轻松松就走了过来,也许这得益于我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小技巧。下面我就谈谈学习化学的一点儿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高中化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其中,基本概
念与理论和有机化学知识点都比较少,比较容易掌握,真正的难点与重点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
这一块,众多零散的知识点,各类元素或者化合物性质的相同与相异,常常使人顾此失彼,考试
丢分。要想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部分,不妨把元素周期表看作一块土地,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各周期、各族元素为种子在元素周期表这块地里培育自己的知识树丛的过程。
当然,攻欲善则必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知识树长得好,必须首先耕耘好元素周期表这块土地,也就是说要充分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一共收入了一百多种元素,它有七个横行,即七个周期,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它有18个纵行,分为16个族,即七主族、七副族、零族和Ⅷ族(包括第八、九、十共三个纵行)。我们应该记住各主族代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起
码应该记住各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起码应该记住原子序数前20位的元素的名称,
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及其在表中所处位置,还要牢记前三周期各有哪些元素和各主族由
哪些元素组成,掌握了这些,就如同已经给地松了土。
记熟元素周期表之后,还需要掌握元素周期律。所谓元素周期律就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
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
素的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理解了元素周期律
就好比把我们的种子,即元素,按照周期变化和性质的相似性进行了分门别类,选种的工作已
经完成了。
在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通过元素及其化合物各章节的学
习来使各元素发芽生枝,培育我们各元素的知识树了。
对于每一棵知识树来说,无非包括下面几个主枝:元素性质,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酸、碱、盐性质。每一个主枝又可分为几根分枝。元素性质又可分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合物、元素的活泼性: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单质性质,化合物性质和酸、碱、盐的性质都可分为两大分枝: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这两者又都可分为无数细枝,物理性质可细分为状态、颜色、气味等;化学性质可分为与单质的反应、与化合物的反应、与酸、碱、盐的反应……如此这般,经过多次分类之后,我们的知识树的结构就形成了。
那么,当我们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它应该是位于哪一个细枝之上,就把它作
为一片树叶,让它生长在知识树的枝条上。这样,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合适的枝条生长上去
,积累起来,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就长成了。
这种工作看起来是复杂的,但实际上每种元素的知识树结构都是相似的。培育出一棵知识树
之后,其它的不过是一种重复操作罢了。
知识树一旦建立,你将发现它有很大的优点。首先它使我们头脑中庞杂混乱的知识点都找到
了自己的归宿,便于记忆。其次,当我们比较两种元素时,因他们的树结构相似,只需比较相应
的枝条即可。更重要的是,考试时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只需从枝出发,层层推进,就一
定能找到所要找的知识点,而在这个推进过程中,所得到的其它信息是对解题大有帮助的。
我觉得培育知识树对我学习化学帮助很大,希望它也能有助于大家化学水平的提高。
叶怡河(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
“化学是一门记忆的学科”,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但细想:元素周期表要记,各元素原子结构要记,各族代表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反应要记,有机化合物中各种烃、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作用及一定的规律要记等等。要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只有记得熟,才能用得活。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
常用的记忆方法很多,但我这里只谈几个自己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几种方法:特殊记忆法
,单独记忆法,结合实际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
很多东西容易记住,如AgCl难溶于水、白色;F2、Cl2、Br2、I2的活动性随分子量的增加逐渐减弱等,相反,某些东西却非常容易搞错,如:AgF溶于水,AgI呈黄色;碱金属活动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强等。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前者是常用的,平常的,符合大家思维的东西,而后者则因受前者的干扰常被混为一谈。所以我们提出“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在关键时刻出现“粗心”的情况。更何况记住这些,往往那些平常的也顺便给记住了。例如:记住2NO2 =N2O4在压强改变时的现象,则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可逆反应在受压强影响时的规律。
单独记忆是对某些知识点而言的。有些东西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却又十分重要,非得单独记
忆不可。例如:钢、铁的冶炼原理和过程;一些重要而又难于理解的反应方程式,某些物质的性质等。熟记这些东西,可补充知识链条上的一些空白,要用时随手拈来,大为惬意。
结合实际记忆法是一种相当好的记忆技巧。所谓“实际”,这里可以是生活中的体事物,也可以是别的学科中常见的一些东西,这种记忆方法的特点是能使同学对容易混淆的东西轻易地掌握和区分。例如:很多同学对可逆反应受外界因素影响时的方向常闹混。但如果用物理中的“惯性”来理解记忆,就会发现这简直太容易了。惯性是物体在不受到外界影响时有保持原来状况的性质(但往往无法改变其总的趋势)。可逆反应移动的特点正适合这性质:加压、反应(由于惯性)阻止压强增加,从而使反应向压强降低的方向(即气体摩尔数减少的方向)前进(但最后压强还是增加了),升降温、减压,加减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等,都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果用来理解2NO2=N2O4加压后现象更有妙用,加压颜色加深颜色变浅。所以颜色变化:浅→深→浅。如果考虑最后结果的颜色是变深还是变浅,由上所述,显然是“胳膊扭不过大腿”颜色变深了。
联系各章的内容形成知识链,知识网,这就所谓的联想记忆法。如:
这样的链条很平常,在有机化学中注意一下会发现由某一种物质作为中心(如HC≡CH?)马上可引出高中有机化学中的所有知识。这种联系记忆法使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思想变得特别清晰,达到轻轻松松而又事半功倍。
这些记忆法说起来是独立的,但实际用起来更应该综合运用,以达最佳效果。灵活地掌握这些方法,相信在化学学习中将会多一份轻松,多几个胜利的微笑,在明天的天空增添几分蔚蓝。
向元益(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生,高考化学满分)
学习,离不开听讲这一中心环节。化学学习也一样。怎样上好课?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也并非尽人皆知。
以下仅是我的一点化学听课的体会。
25. OH-、C1-、K+;铁粉;Ag(或银);Ag+、K+、Fe3+、C1-、OH-;KNO3
25.某河道两旁有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K十、Ag十、Fe3+、C1-、OH- 、六种离子。(99上海)
甲厂的废水明显呈碱性,故甲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 、 、 。
乙厂的废水中含有另外三种离子。如果加一定量 (选填:活性炭、硫酸亚铁、铁粉)。可以回收其中的金属 (填写金属元素符号)。
另一种设想是将甲厂和乙厂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 (填写离子符号)转化为沉淀。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含 ,可用来浇灌农田。
解析:这实际上是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在OH-存在下,Ag+、Fe3+不能大量共存;故甲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是“OH-、C1-、K+”。乙厂废水中含有Ag十、Fe3+、,显然,加入铁粉,可使Ag析出,即回收其中的“Ag(或银)”。若把两厂废水混合,可使废水中的Ag+、K+、Fe3+、C1-、OH-转化为AgCl和Fe(OH)3沉淀;而溶液中主要含KNO3。
12.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H2SO3,)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 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03广东化)
② 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 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B )
A. Br- B. C. H2SO3 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