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研基础:几乎一片空白。
2.科技振兴措施
(1)方针:自力更生。
(2)建立科研领导和研究机构: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中科院)、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委)。
(3)建设科研队伍:吸收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1956国务院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
(1)国防科技领域:
1958年,原子能反应堆(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长征1号”运载火箭、“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4.意义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知识结构]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 ”、“ ”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2.成就
(1)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①国防: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
②和平利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科研。如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③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 的国家之一。
(2)空间技术:
①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②2003年,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神舟5号” , 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信息技术:
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1983年,第一台“ ”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002年,研制出 计算机。
(5)生物工程:
①2001年至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 任务和 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②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3.意义
对于增强中国的 和促进 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4.认识
①说明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才具备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
②党的领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科技的进展。
③中国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的。
[问题探究之一]“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问题探究之二]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掀起“第二次绿色革命” 。
[问题探究之三]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保证:党和政府重视和正确决策。
(3)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4)吸取国际相关科技成果。
[问题探究之四]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重大作用?
答案:(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课堂训练]
1.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2.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吴阶平 B、邓稼先 C、李四光 D、袁隆平
3.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下面所列的几项成就能够直接改善人民生活的有:
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②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③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④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 D、①②③④
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 、①②
5.下列科技成就中,由中国最先取得的是( )
①一箭三星技术 ②籼型杂交水稻 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④同步实验通信卫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是( )
A、远洋航天测量船技术 B、人造卫星技术
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D、导弹核武器试验工程
7.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是指( )
①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和封锁 ②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③生产力水平、科技设备落后 ④“左”倾错误对科研的冲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实施的科技战略不包括( )
A、“863计划” B、“两弹一星”计划 C、“火炬计划” D、“星火计划”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邓小平提出了“ ”的号召。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4)1985年开始实施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
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②成为中国实施“ ”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研基础:几乎一片空白。
2.科技振兴措施
(1)方针: 。
(2)建立科研领导和研究机构:1949年成立 (中科院)、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委)。
(3)建设科研队伍:吸收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1956国务院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的热潮。
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
(1)国防科技领域:
1958年,原子能反应堆(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 ;1967年, ;1970年,“长征1号”运载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
(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人工合成 ;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 ”。
4.意义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江苏省仪征中学 王玉兵(211900)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结构]
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①国家间 扩大,增加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②经济危机 性和 性加强;
③ 问题越来越严重,发达国家重污染企业外迁,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威胁人类的生存。
④全球化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些国家让渡部分 ,对于如何保持民族国家的特点、维护民族文化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有效利用 ;为各国提供更多 ;丰富、方便了 。
2.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有
和 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 ,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区域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 的进程。经济区域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2.表现
(1) 迅速发展;(2) 日趋成熟;(3)大型 增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