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3000  343008  343014  343018  343024  343026  343030  343036  343038  343044  343050  343054  343056  343060  343066  343068  343074  343078  343080  343084  343086  343090  343092  343094  343095  343096  343098  343099  343100  343102  343104  343108  343110  343114  343116  343120  343126  343128  343134  343138  343140  343144  343150  343156  343158  343164  343168  343170  343176  343180  343186  343194  447348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

条件: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形成。③港澳同胞的愿望;④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历程: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中英两国领导人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重要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②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①中葡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7年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试题详情

1.“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历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②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多次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④1982年宪法第31条为构想提供宪法保证;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⑤“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试题详情

3.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重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措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法律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

形式:基层干部通过直接的、普遍的选举产生,促进居民委员会或村委会的职能发生转变,由“管理和监督”转变成“指导和服务”。

  情况:①在一些城市的居委会里,权力下放到了社区,社区实行民主自治,包括人事自治、财务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与协管自治。②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试题详情

1.“文革”对民主政治的破坏

发生原因: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②被林彪和四人帮一伙所利用; ③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

  主要表现:①初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严重冲击和破坏了社会秩序,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法制遭到初步破坏。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刘少奇冤案典型地反映了宪法尊严所遭受的践踏,人民所遭受的严重人身迫害。②随后的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进行了空前的践踏,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人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力。

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民主法制教育。

试题详情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定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主权。

  历程:①《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先后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明确的规定。②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五个,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此外还建立了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③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它必须遵守国家宪法,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并根据本地区的情况行使自治权。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试题详情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形成的基础和标志:①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这一制度的基础。②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的成功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形成。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特点:①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②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的。③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④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⑤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作用:这一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试题详情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和颁布。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等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我国宪法的几次修改都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的。

试题详情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条件:①新中国成立前,一届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

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普选产生,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地位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主要职能:行使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免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曲折发展:1957年的反右派扩大化、“文革”十年使人民代表制度建设出现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不断完善。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试题详情

1.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背景: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关于新中国建立的若干问题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②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召开及内容: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③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⑤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③《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国家的政治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开国大典:①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③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