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30年代初,中共党内出现“左”倾错误的直接原因是
A.王明在党内威信高 B.中共还不成熟
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 D.陈独秀有家长作风
31.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说明国民党正面战场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30.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和皖南事变的策略上有何不同?结果有何差异?分析其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这是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据此回答26-27题。
26.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具体方案是
A.打倒日本侵略者,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打倒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解放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7.中共“七大”提出党的任务是建立
A.工农民主专政国家 B.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新民主主义国家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的抗战出现了投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据此回答22-25题。
22.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是因为该战役
A,给日本华北驻屯军以沉重打击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有利于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D.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折点
23.中共提出“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方针,主要是针对
A.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围剿 B.日军在沦陷区的“治安强化运动”
C.国民党不断掀起的反共高潮 D.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
24.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对地主阶级是
A.既打击又依靠 B.既限制又依靠 C,既限制又联合 D.既保护又联合
25.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有①渡过了严重的 经济困难 ②支援了国统区的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两次反共高潮。据此回答18-21题。
18.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明中共
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C.要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D.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以下是皖南事变发生后各方面反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党左派发起抗议运动 B.苏联严厉斥责蒋介石反共反人民
C.英美不同意蒋介石的做法 D.民主党派改变态度拥护共产党
20.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的战略意图是
A.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B,援救南洋被围困的孤军
C,切断国民政府外援运输线 D.消灭南方中共抗日武装力量
21.国民党豫湘桂战役大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美军援助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D.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日本在沦陷区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据此回答14-17题。
14.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宣传法西斯主义 B.培养和训练汉奸
C.欺骗舆论,缓和民族矛盾 D.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15.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的主要对象是
A.城市平民,伪政府职员 B.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C.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 D.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
16.日本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A.掠夺地产矿产 B.实行粮食“统制” C.肃清抗日力量 D.增加苛捐杂税
17.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 B.实行中日经济提携
C,转嫁30年代经济危机 D.解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方针改变,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0-13题。
10.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A.淞沪会战的结束 B.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C.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 D.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11.抗日战争出现战略相持阶段的原因有 ①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②日本的侵略力量相对不足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连续败退 ④人民抗日力量还比较弱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的重点是
A.加强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C.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进攻正面战场
13.“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为此,中国方面首先必须清除以往的狭隘观念,放弃抗日的愚蠢举动和对满洲国的成见。”日本这一主张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日本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C,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D.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